招标网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
招标网APP 中招APP下载

微信扫码添加在线客服,描述您的问题。

二维码 关闭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调研记|贵州牢记嘱托奋力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

遵义花茂村。

一圈木椅静静摆放在庭院正中,保留着8年前的样子。院门的牌匾上,“红色之家”四个大字熠熠夺目。镜头再拉远些,一川烟树,十里溪山。

2015年6月,脱贫攻坚战行至要劲儿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同老乡们围坐交谈,鼓励大家“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弹指一挥间,日月换新天。站在院前远眺,青山掩映下风吹稻浪,绿树滴翠间瓜果飘香。这片昔日“荒茅地”,已然花繁叶茂。

毕节化屋村。

乌江悠悠,青山耸峙。2021年春节前夕,脱贫攻坚战胜利收官在即,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这个“挂”在悬崖峭壁下的山村,勉励大家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村中央广场大屏上,滚动播放着总书记考察时的画面,白墙黑瓦的车间内绣娘舞指如飞,借助传统苗绣为奇山秀水“景上添花”。站立山头俯瞰,乌江源百里画廊尽收眼底,特色民居依山层叠,画船徐行碧水如黛,化屋村人住进了山水画中。

“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千多年前,“贵州”作为地名首次出现就被贴上了远荒贫瘠的标签。党的十八大之前,历经多轮扶贫,贵州的贫困率从改革开放之初高达77.3%降至26.8%,但平均每4人中仍有1个贫困人口。贫困人口最多、脱贫难度最大的贵州,其脱贫攻坚的成色极具标杆意义,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时间节点两赴贵州的原因所在。

历史如书,有些书页何其沉重,却又何其辉煌。8年多时间,3000多个日夜,奋斗的脚步一刻不停。2020年11月,贵州全省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曾经“远在要荒”的落后生,书写出彰显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答卷。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进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贵州被历史性地赋予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的新使命。5年过渡期过半,贵州样板成色几何?衔接示范意义几许?

500多年前,先哲王阳明谪居万山丛薄的贵州龙场,风雨交加之夜开悟知行合一之道。丰收时节,农民日报·中国农网采访组踏访黔贵大地,探“知”览“行”,力图领悟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衔接之“道”。


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要加快推动工作重心转移,把工作对象转向所有农民,把工作任务转向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把工作举措转向促进发展。”贵州深悟“三个转向”的时势之变,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祭出“以稳为基守底线、以调为要促衔接、以增为向谋发展”的应变之策,搭建巩固期、衔接段战术体系的四梁八柱

历史的齿轮环环相扣,发展的步履却是一山放过一山拦。

“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高度,为脱贫地区做好巩固期、衔接段的工作把脉定向。


习近平来到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看望乡亲们,送上新春祝福。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谢环驰 丁海涛 摄


审视梳理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和后续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贵州该从何起笔?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接力棒,要如何交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底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贵州省委书记徐麟在基层调研时要求,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国之大者”“民之大事”来抓,以更实举措巩固住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以更大力度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奋力谱写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切实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后发追赶者,做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实践者,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探索者。

认知是行动的先导。相较于脱贫攻坚,巩固衔接段的工作大有不同。“知”得清晰、“知”得准确,才能为有效衔接之“行”配齐指路灯、导航仪。

“从全国层面看,巩固衔接段的工作对象、目标任务和举措打法都发生了重大转变。”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张集智说,对象从贫困人口转向所有农民,任务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转向推进“五大振兴”,举措从政府投入为主转向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作用促进发展,这就要求贵州必须根据省情农情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时与势变了,攻坚劲头绝不能变。对贵州而言,在脱贫地区中相对“贫弱”的衔接基础,决定了其在推动守底线、固成果、促衔接工作上任务最多、担子最重、压力最大。正如船到中流、人到半山,一旦有松劲歇脚的念头,既可能面临“衔接”不上的风险,脱贫成果也有可能出现不堪设想的失守。

时与势变了,战术打法绝不能不变。以往攻坚战中所向披靡的高动员高投入高压力的打法套路,亟待转换为适应持久战要求的常态化常规化常效化的战术体系。但这种转换绝不是重起炉灶,同样要参透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被脱贫攻坚实践充分证明行之有效的打法必须坚持——

高位推动是前提。贵州在省委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基础上,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有效衔接,市县两级党委全部成立领导小组,组建近1万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3万多名,实现脱贫村全覆盖。

精准施策是关键。进入衔接段,贵州出台《分类分级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将全省除云岩、南明以外的86个县(市、区)划分为乡村振兴引领示范县、重点推进县、夯实基础县三级队列,持续加大对20个夯实基础县即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倾斜支持力度。2021和2022两年共下达脱贫县可统筹整合使用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涉农资金474.6亿元,其中夯实基础县占比43%。

东西部协作是实招。2021年,贵州在从过去的东部6省7市帮扶调整为广东省6市帮扶的基础上,更加聚焦深化东西部协作。截至目前,粤黔双方围绕“广东企业+贵州资源”“广东总部+贵州基地”“广东研发+贵州制造”“广东市场+贵州产品”的“4+”经济合作模式,以协作共建产业园区为平台,创新开展粤企入黔“双百”行动,协作共建产业园区99个,协作推动新增投资企业1598个(次),到位投资653.83亿元,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成为东西部合作共赢发展的典范。

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完成有效衔接的历史性任务,考验着贵州的应变能力。在构建衔接段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时,贵州上下着力念好“三字诀”——

以“稳”为基守底线。贵州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贵州省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实施方案》,这部堪称推进有效衔接工作“民法典”的方案,再次从目标、政策、措施等方面为打造“贵州样板”规划好行军路、作战图,拉开贵州有效衔接的战幕。

以“调”为要促衔接。衔接期的转关接榫,要在“衔前”和“接后”上多谋划、下功夫。2021年10月,贵州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明确全力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强乡村治理“五大行动”,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基础上接续向乡村全面振兴新标的迈进。

以“增”为向谋发展。贵州各地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做衔接段政策增项:毕节市坚持统筹兼顾、分类分级,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制定了《毕节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和5个子方案;安顺市坚持“四个强化”,把政策接续作为巩固之基,形成了西秀辣椒、平坝蔬菜、关岭牛等产业新格局;铜仁市积极打造一批示范乡镇、村和产业示范带、示范园等,重点在财政、金融、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力……

如今衔接期过半,行走黔贵大地,能够强烈感受到“巩固衔接”一揽子应变之策的初步战果:

2022年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32万元,同比增速超过15%,高于全国和本省平均水平;

十二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辣椒、李子、刺梨、蓝莓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茶叶、蔬菜、食用菌、火龙果等产业规模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在国家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中,贵州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和东西部协作考核评价均为“好”,多条衔接段工作经验得到肯定推广……

仍是这方河谷深切、沟壑纵横的土地,再次迸发出动人心魄的勃勃力量。


“瞻前顾后”的方法论


——“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面对脱贫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两个全国之最的省情,贵州的施策机窍既“瞻前”又“顾后”,在心向振兴固成果的同时严防返贫守底线,做好脱贫攻坚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奋力打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样板

在人类历史上,百万级人口规模的大迁徙,几乎都与疾病、灾荒或战争有关,贵州则有不同。贵州史上有“三迁”:第一次是明朝“调北填南”,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线”建设,第三次就是脱贫攻坚中的易地扶贫搬迁。

贵州贫,很大程度上贫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2015年,贵州打响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头一炮”,这也成为贵州最具标志意义的脱贫攻坚“头号工程”。

短短几年时间,这场“挪穷窝”“拔穷根”的治本之战,战出了“贵州奇迹”,创造了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

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全国最多——全国搬了1000万人,贵州就搬了192万人,约占全国的1/5;

脱贫人数全国最多——贵州脱贫人口923万,约占全国1/10,世界上有138个国家的人口数都达不到这一数字。

已发之意赖以收成,未发之意赖以开启,这正是所谓转关接缝的机窍所在。壮阔大搬迁、一步跨千年固然令人心潮澎湃,然而,如果脱贫攻坚的已有战果得不到有效巩固,“前功尽弃”不说,何谈接续振兴?如何在“瞻前”的基础上提出“顾后”之策,才是对贵州衔接段工作的真正考验。

“我们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的战略机遇,不硬搞‘急刹车’,不急于‘换赛道’,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全力打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三个样板’。”贵州省乡村振兴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吴坦说。

从深山的破瓦房搬迁到兴义市栗坪社区的现代化住宅,76岁的王大恒曾经打过好几次“退堂鼓”:城里没地种能干啥?水费电费付不起咋办?邻居都不认识咋过?

如今,从“山头”到“城区”的王大恒已彻底没有这些忧虑:不用种地每月也能领到养老补贴,困难家庭水电费减免,村里的老人们集中居住后,大家一起摆龙门阵的时间比以前还多。

王大恒的“福气”,建立在贵州对脱贫人群的“全天候”关注之上。从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日起,贵州全面启动实施重点人群动态监测帮扶,强化“精准监测、精准帮扶、精准消除风险”,加强防止返贫监测线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线两线衔接,做到同步开展入户核查收入、同步开展乡镇审核、同步开展县级确认,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

7300元,这是今年贵州防止返贫监测“红线”。受各种原因影响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或“3+1”(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出现突出问题,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就会及时地被纳入进来。

为加强监测帮扶,贵州开发上线“贵州防贫申报”小程序,打通公安、医疗等13家部门的数据,帮助群众自主申报、干部入户走访、部门数据比对,返贫风险消除率达67.4%;为兜牢救助底线,农村低保标准连年大幅提高,年均增幅接近16%;在国家评估中,贵州在“四个不摘”政策落实、责任落实方面保持零问题……

天衣无缝者,在于其针线密。“要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尤其是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设施、就医就学、养老社保等要全覆盖。”在脱贫攻坚战即将胜利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已经为做好衔接段工作点明了路径。

牢记总书记嘱托,贵州持续对“3+1”保障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情况进行全面排查,不断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贵州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


在贵州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记者以家庭为观察场景窥见到贵州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针脚之细密。

幼有所育,全家省心——从幸福社区到区第三幼儿园,走路不到5分钟,迎面走来的小朋友懂礼貌、讲卫生。“之前他们很胆怯的,但是入学后慢慢就自信很多。”副园长周开琴介绍,这是一所专为易地扶贫搬迁子女服务的幼儿园,办学条件比很多大城市都好得多。


易地搬迁社区就业帮扶车间。


仔细翻看贵州农民的增收账本,愈加“多彩”,愈显厚实:

兜底式保障稳中有升——

从今年4月起,贵州将农村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每年6086元,增幅15%,首次突破6000元。重点围绕低收入群体,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一旦出现收入骤减、支出骤增,行业部门及时预警、快速反应。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对享受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性救助等政策的群众,应保尽保、应帮尽帮。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稳住了——

稳岗就业依然是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的关键。今天人们提到“纳威赫”三个曾经的深贫县,不再说“去不得”,转而赞“了不得”。毕节完成全市600多万劳动力数据采集,过年返乡待就业的、脱贫人口长时间未就业的,基层干部通过平台提示就能点对点开展好就业指导。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有了15个毕节劳务协作工作站,广州市有了24个“山海心连之家”,外出务工的毕节人也有了“娘家”。“毕节扫码找工作”小程序运行3年来,15.07万个省内外招聘岗位“倚码可待”。

2022年,贵州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作用,搭建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越来越多的“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走出大山,成为高薪技术人才。通过东西部协作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35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6.34万人。

农民的收入更加多元了——

从随风摇曳的刺梨金果,到享誉全国的湄潭翠芽,从红红火火的遵义朝天椒到满口沁甜的修文猕猴桃……山还是那片山,地还是那块地,从前在土里刨食求温饱,如今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三产融合持续深化,产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脱贫地区产业不断做强的同时,农民也从产业链增值收益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守家就业,不再“候鸟式”外出打工,是黔西市化屋村绣娘陆木贞的新动向。“就在家门口工作,一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我很满意。”从脱贫群众化身职业绣工的陆木贞一边说,一边熟练地踩着缝纫机制作苗绣、蜡染制品。村BA比赛期间,大量游客成功激活乡村消费,苗族大妈推车售卖的一碗卷粉,日销售额能达到1万元。在旅游、品牌、流量、品质的多方加持下,龙里县的1斤鲜嫩豌豆尖能卖到100元,成为热销“北上广深”的抢手货。

农民从村集体的壮大中分享到更多红利——

在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中,贵州有6个村榜上有名。以“亿元村”为代表,越来越多的黔贵乡村在提升发展条件和发展能力上跑出“加速度”:

田冲村的优质稻米加工厂里,村民依靠加工打开发展之路;周寨村的红薯粉加工生产线上,特色食品“接二连三”创造更大的价值;二官村和高田村相继建成的“金菜园”,吸引外出能人返乡种菜,产品畅销南方各大城市;田坝社区在“茶海之心”发展茶旅产业,让荒山变茶园,让绿叶变“金叶”;平滩村的一根猕猴桃藤,“牵挂”出满坡满园的丰收之果……

走进台江县养汪村的高密度养殖鱼池基地,不时可见鱼儿冲出水面惊起片片涟漪,村民正忙着起鱼、称重、打氧、装车,一幅山清水秀、水美鱼肥的景象。今年以来,养汪村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与水产企业达成协议共同发展高密度养鱼,村集体经济年收入有望突破30万元。

大河有水小河满。今年,台江县全面实施百万村集体经济工程,创新组建全民性集体所有制的“村级乡村振兴公司”,选优配强公司管理班子,优先推荐“50%归村集体、30%归全体村民、20%归公司管理者”的利润分配比例,开创盘活“三资”型、发展产业型、居间服务型等模式。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近1700万元,同比增加107%,温泉村、红光村、巫梭村先后成长为百万元集体经济强村,实现村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双赢。

伴随着2022年贵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4.8%的增长,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家用汽车也增长到26.24辆。贵州的实践再次证明,当亿万农民的荷包愈加饱满,广袤乡村的消费潜力就会被充分激活,将会释放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能。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这就是贵州,有着山一样的脊梁;这就是贵州,有着水一般的坚韧。从“扶贫开发示范区”到“巩固衔接样板区”,从啃下脱贫攻坚最硬的骨头到贡献有效衔接可鉴的经验,贵州上下同心、一往无前,披荆斩棘、奋楫破浪,定不负总书记嘱托!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一民 冯克 刘久锋 王小川 王岩

投诉侵权

上一页: 广州市财政局关于明确政府采购中质量保证有关问题的通知

下一页: 鳝城,何以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