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网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
招标网APP 中招APP下载

微信扫码添加在线客服,描述您的问题。

二维码 关闭
臻品高地进阶路——青海牢记嘱托全力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青海湖,藏族儿女称其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青海”之名,由此而来。往上追溯即是三江源,三江之水在雪域高原孕育出青海这片纯净绿野、大美画境。

作为“中华水塔”,青海是我国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立省,既是青海之于全国大局的使命担当,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为青海发展把脉定向,擘画了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发展路径。

生态文明的高地,决定了产业“四地”的高度,牢牢立足生态、紧紧围绕生态,新征程上青海处理好生态和发展的关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有了新路子。其中,着眼于广袤农牧区和广大农牧民群众,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不仅为青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找准了着力点,也为全国生态优势区创新发展找到了突破口。

近年来,青海聚焦“农畜产品”,锚定“绿色有机”,向着“输出地”建设进阶向上。青海省委书记陈刚说:“青海将聚焦提质、稳量、补链、扩输,用好科技这一利器,加快打造高原特色种业基地,提高农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实施农药减量增效,下功夫补链强链,推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借力发力打造品牌,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质、稳量、补链、扩输——四个关键词明确了青海落实落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落点,也为青海加快农业现代化搭建起梁柱。

夏秋之际,青海到了最美的季节,柴达木盆地枸杞渐红,门源油菜花百里洒金,龙羊峡水库的生态鱼热销全国,河湟谷地的冷凉蔬菜直供大湾区……记者一路踏访,实地感受那种“大美”的脉动。

书写生态与产业共荣的答卷

青海湖畔碧波荡漾,游鱼见天色,飞鸟逐夕阳。每年5月至8月,成群的裸鲤从青海湖逆流而上,前往上游淡水河洄游产卵。2000年前后,由于过度捕捞、气候变化、拦河筑坝等原因,青海湖裸鲤一度濒危。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海生态保护工作,他的嘱托激励着青海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决履行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为美丽中国建设扛牢青海担当、作出青海贡献。

  截至2022年8月,青海省累计落实生态投资193.5亿元,青海湖流域综合治理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现全覆盖;截至2022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已恢复到11.41万吨,是保护初期的44倍;今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557.95平方公里,比2012年增加了187.26平方公里,平均水位上升超过3米……如今,青海湖已恢复“半湖清水半湖鱼”的景象。

  一条鱼,折射着青海生态底色的浓淡,良好的生态赋予了青海打造“输出地”的底气。

  “输出地”建设于2021年9月启动,部省合力共谋绿色发展之策,农业农村部与青海省委、省政府成立共建领导小组,联合下发《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和5年专项规划,明确了着力打造基础稳固的绿色发展支撑体系、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发展体系、智慧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带动力强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提质增效的现代农畜产品加工体系、高效快捷的物流输出体系、开放协调的市场营销体系等重点任务。

  顶层设计,蓝图锦绣。在推进实施上,2021年以来,中央财政安排支农资金40多亿元支持青海,在国家财政预算大幅压减的情况下实现稳中有增,其中,专门投入8.28亿元支持“输出地”建设。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是青海纵深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青海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高位创建先行示范市州县,粮油菜增产提质、牧业挖潜增效发展、种业振兴、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和经营主体培育“五大行动”逐步落地,七大体系加速构建。

  今年上半年,青海省新增有机监测草原面积2000万亩,总面积突破1.2亿亩;“柴达木枸杞”入选中欧互认的100个地理标志产品,青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枸杞种植区和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冷水鱼产量占到全国鲑鳟鱼产量的39%,鲑鳟鱼养殖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和出口欧洲许可,成为国内唯一获准出口的省份;还有独具一格的全国重要的绿色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冷凉性农作物北繁制种高地、春油菜杂交制种基地、有机青稞生产基地和高原夏菜生产基地……

  一组组耀眼的数据,一个个响亮的“名头”,成为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踏实前行的生动注脚。独特的地理气候,多样的高原环境,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地位,为青海建设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嘉塘草原,但见牦牛成群。看着这些膘肥体壮的牦牛,珍秦镇牧民西尕眉眼间透露着喜悦之情:“我每隔一天收购一次鲜牦牛奶,送到州上的牦牛酸奶企业,每斤能卖七八元钱。”

  主营乳制品深加工的玉树千佳供销农牧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公司+养殖基地+牧户”的经营模式将小规模牧户组织起来,通过订单收购方式,实现牦牛养殖、牛乳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来自玉树100%纯牦牛奶发酵的酸奶供不应求。”在公司负责人仁青看来,“供不应求”的产品背后是产自高海拔、纯净无污染的高品质奶源。

  玉树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近年来,当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划区轮牧、科学养畜、草畜平衡,发展生态畜牧业,在草地增绿的同时实现了牧民增收。

  记者感言:青海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厚重书写“输出地”的“绿色答卷”,定位准,落地实。青海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立足省情实际,高位谋划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既保护了生态,也促进了发展,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只有统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才能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共赢。 

  奏响稳量与提质并进的乐章

  初入伏天,祁连披翠,人们终于等来了长自半山坡的“极品仙菇”——野生黄菇。此时的黄菇肥硕鲜嫩,味香浓郁,吃上一口,足以解等候整整一年的馋!不过,黄菇对生长环境也很“挑剔”,仅生长于无污染的高山草甸,“一鲜难求”。

  青海拥有纯净的山、水、草,所到之处尽显生态之美。正因如此,才能孕育出黄菇、枸杞、冬虫夏草等珍馐佳品。

  采访过程中,草原上偶尔出现的一簇簇白紫相间的小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当地人解释,这是狼毒花,它的出现像一种警示,如果成片出现就表示草场退化。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青海始终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决避免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青海生态环境独特,同时也十分脆弱。这就意味着,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道路上,本就耕地面积占比较小的青海,无法在增量上着重墨。“先做大,再做强”是行不通的,如果一味地扩张增量,将会对青海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更加无力承载农牧业的持续发展。

  增量的路行不通,青海农畜产业如何振兴?只有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调优结构、提质稳量才是出路。

  20世纪80年代,很多牧民发现家养牦牛个头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抗寒、抗病性也在下降。

  “这是牦牛品种在退化,培育牦牛新品种势在必行。”青海省牦牛繁育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清文回忆起“大通牦牛”的培育历程:“我们通过野牦牛和本地牦牛杂交,经过20年的努力,终于在2004年培育出了含1/2野牦牛基因的‘大通牦牛’。相比传统家养牦牛,它具有野性大、发育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繁殖力强等特点,能够适应高寒生态环境、遗传性能稳定。”

  时光飞逝,又过去了近20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漫山遍野绿草茵茵,2.5万头良种牦牛和110头野牦牛,分成3个大队浩浩荡荡有序转场至山上的夏季草场。牦牛繁育中心保种的野牦牛依旧过着半野生的生活,而近3万头“大通牦牛”种公牛和他们的200余万头后裔,已经遍布青海省39个县,并辐射到新疆、西藏、四川、甘肃等牦牛产区,因品种改良而产生的新增收益超过15亿元。

  种业振“芯”,不仅从畜牧业上发力,也从种植业上推进。

  位于海北州门源县北山乡东滩村的海北高寒青稞绿色高效试验示范基地内,青稞、燕麦和油菜等测试品种在比较试验田内茂盛生长;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占地200亩的科研育种基地,正在进行品种选育和展示的各类油菜花开正旺;西宁市湟源县寺寨乡的青海马铃薯高山试验基地,承接着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创建、评价、鉴定与新品种的繁育,不同品种的马铃薯种薯长势正旺……

  进入伏天,青海却没有丝毫暑气。一场小雨过后,草原上温度骤降。寒,是青海种植业的天然“冷却剂”,高寒气候导致作物种类相对单一,青海846.3万亩耕地上,种植青稞、油菜、马铃薯的占大头。

  辩证地看,寒也为冷凉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温床”。“独特的冷凉气候,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菜波利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不育性彻底表现,生产的种子纯度高。”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唐国永介绍,“青杂”系列油菜品种引领青海油菜产业从常规品种到杂交种、从中低产到高产、从“双高”到“双低”的三次更新换代。

  “我们每年建设杂交油菜制种基地约3万亩,主要分布在互助、贵德、平安以及甘肃的民乐等地,种子主要销往青海、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全国春油菜区及江西、湖南、贵州、广西等冬油菜区。”据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有华介绍,作为种业的省级龙头企业,已累计建立“青杂”系列杂交油菜制种基地40多万亩,生产优质杂交种4000多万公斤,目前正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如今,青海既是我国春油菜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杂交春油菜制种基地。此外,“昆仑”系列青稞、“青薯9号”马铃薯、“青蚕21号”蚕豆等优秀品种,近年来也是“省内开花省外香”。

  记者感言:生态优先统筹推进,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创新驱动科技兴农,调优结构提质稳量,由“有”到“优”,青海正走在一条生态与农牧业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上。不重增量重臻品,青海的优农战略路径告诉我们,农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舞起原产与价值合璧的链条

  处暑时节,西北多地处于旅游旺季,旅游离不开美食,夜市烧烤对于牛羊肉的需求同样旺盛。除了省内,甘肃张掖、武威、兰州等地有不少已经加工好的肉串儿、肚包肉、牛羊肉肠、羊后腿肉、牦牛肉等产品都来源于青海。

  “这段时间,每天生产线仅加工羊肉串就有100公斤,羊腿肉人工斜刀切成菱形肉块后再穿串儿,熟得快、肉质嫩,很受张掖等地夜市烧烤市场的欢迎。”祁连县野牛沟乡边麻梅龙掌畜牧业经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颜军介绍,“精深加工后的牛羊肉产品价格能涨很多,这段时间的羊肉价格每斤20多元,而加工后能卖到60元左右。”

  青海大部分牧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多变,一年四季牧草供应很不平衡,枯草期长达7个月,牛羊等牲畜的生长发育往往经历着“夏肥、秋壮、冬瘦、春乏”的循环。如此一来,青海的牛羊大都在秋季集中出栏,短时间内的供大于求,极易形成价格挤压、价格下跌,影响牧民以及畜牧场、屠宰企业收益,更不利于品牌塑造。

  祁连县切身体会过一次供应链短缺的“痛”。该县农牧水利科技和乡村振兴局产业指导办主任周海平回忆,2019年,祁连县曾邀请一位知名主播为县里的农畜产品直播带货,“然而,刚开播半小时全县的农畜产品就都卖断货了,供应量实在跟不上,只能紧急停播。”

  “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指明了道路。

  实现四季均衡供给,成为青海兑现农畜产品价值的着眼点。补链、强链、延链,青海围绕产业链条做起了大文章。

  在祁连县峨堡镇景枫现代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叶旦多杰说起避免集中出栏时既感慨又自豪:“合作社严格按照祁连牦牛、藏羊鉴定标准和选育标准进行牛羊组群,保障牛羊的纯种,通过祁连藏羊两年三胎的高繁技术实现高效养殖,每隔3个月统一出栏一次。”合作社出栏的藏羊,也与牧民在夏末秋初出栏的藏羊有所不同。“除了合作社自己繁育的藏羊外,我们还会从周边牧民处收购藏羊羊羔,养殖3个月断奶后,集中起来,白天在草原上放养,早晚补充饲料,养殖到5至6个月大再出栏售卖,出栏时每只羊羔毛重28至30公斤,酮体出肉率可达45%,每只售价超过800元。”叶旦多杰谈起新养殖模式头头是道。

  什么样的牛羊肉好吃、营养价值高?在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羊产业平台首席专家侯生珍看来,高质高效发展的藏羊产业离不开科技支撑的理念,更需要形成“配好料、养好羊、产好肉、卖好价”的全产业链发展。

  “研究表明,通过藏羊标准化养殖技术的应用,舍饲羊肉的营养品质、食用品质、风味品质均高于草膘羊肉。”侯生珍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我们挖掘研究了藏羊肉品质相关功能基因52个以及特殊肉品质风味物质36个,就是要建立一套有科学依据的羊肉品质评价体系。”

  以技术和良种为主导补齐产业链,围绕多元化类型产品输出延长产业链,精准定位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从而建强产业链,这是打响“青字号”招牌的关键。

  初秋时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枸杞种植基地上成片的枸杞林绿意浸染,一颗颗红色的枸杞果挂满枝头。而在另一边的都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件件印有统一枸杞品牌标识的枸杞产品正源源不断地“输”向国内外市场。

  青海枸杞分布区海拔高,光照充足,果品产量多、质量高,优势十分明显,开发价值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实现优质优价?在不断探索中,都兰县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通过冷链物流,最快24小时就能抵达国内一线城市消费市场,让消费者在数千公里之外,就能品尝到枸杞鲜果。”都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李成业介绍,从去年年底开始,入园企业先后在广东、广西、山东、安徽等地建立了7个枸杞转运库,通过物流统一配送,将产地枸杞直达一线消费市场,日消费青海枸杞在100吨以上。

  逐梦前行,青海只争朝夕。全省范围内,已经建成383万亩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100家千头牦牛、千只藏羊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1500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认定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3个,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牦牛、藏羊、油菜3个优势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33亿元。

  记者感言:绿色是产品的价值,生态是青海的价值,也是消费者认可的产地价值。独特纯净的生态自然环境孕育出了牛羊肉、乳制品、蜂制品、青稞、油菜等绿色有机产品,产生了巨大的“绿色价值”。产业链的日趋完善,让牛羊从按只卖、按斤卖,变为分部位、分品类卖,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的农牧产业新高地逐渐形成,青海的生态价值在一花一草、一牛一羊之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青字号”与大市场交汇的通道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为山水相依、农牧相融的青海指引着前进方向。

  在讲好“净土青海、天然农牧”生态故事的同时,一批品质高端、风味独特、底蕴深厚的知名农畜产品正走出高原,“青字号”招牌被擦得越来越亮。

  曾经“好酒也怕巷子深”。生态好不好、产品行不行,只有亲眼看看、亲自尝尝,才有定论。

  江苏景枫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这家南京房地产企业落户祁连县近十年,只因为董事长张景春在2013年的一次青海之旅。

  祁连山下水草丰美、牛羊肥壮,一边欣赏着草原美景,一边品尝着纯正的草膘羊肉,这样的生活让张景春有了在这片土地上投资兴业的打算。“洁净的生态区、天然的牧场、绿色的牛羊肉……亲自到祁连之后,我才体会到青海生态的可贵与价值。”张景春坦言。2014年,景枫集团在祁连县峨堡镇白石崖村流转了2.49万亩草场,成立景枫牧业合作社,进行藏羊养殖,成立加工屠宰车间,并将这些精品羊肉投放南京市场。

  “来自青藏高原景枫牧场”,一句简单的广告语,带火了南京市区的“烤隐”连锁餐饮店。通过产地直供,如今高品质的祁连藏羊受到了越来越多南京市民的青睐。

  2022年,青海成功创建青海油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西宁市湟中区作为油菜生产大县,被遴选入全省油菜产业集群建设。走进示范区青海大宋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榨油车间,一粒粒饱满的油菜籽通过初筛、烘干、压榨、包装等一系列流程后,变成一瓶瓶透亮醇香的菜籽油,运送到南京、武汉、杭州等大中城市。

  为啥这里的菜籽油这么受欢迎?公司总裁樊华给出答案是:“青藏高原春小粒,一年一季味更香。”近年来,企业以青藏高原有机、绿色、无污染的春油菜籽加工、销售为基点,主打品牌已具备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形成了高中低档不同层次的品牌体系。

  “绿色”铺底,好产品层出不穷,更受市场欢迎。在7月20日举办的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展区十分火爆,牦牛、藏羊、马铃薯、藜麦等农畜产品销售订单高达4.67亿元,彰显了“青字号”臻品的巨大潜力。

  青洽会上,肉质饱满、鲜美可口的藏羊肉和橙白相间、绵润如玉的鲜切三文鱼炙手可热。

  青海因水得名,如今也因水出名,龙羊峡里游出了一条“生态鱼”。龙羊峡,碧波万顷,湖光山影,黄河至此清澈碧绿。水库中央浮着7个周长100米的圆形网箱,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的三文鱼水面养殖场就设在这里。

  透过控制中心的监控设备,看到一条条肥硕的三文鱼从全自动吸鱼泵中被吸出,通过计数、宰杀、降温等步骤,整鱼及精深加工的三文鱼制品将销往全国40余个地区或出口至俄罗斯、日本等国家。

  “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是相互结合的,三文鱼养殖产业绝对不能超过生态承载量!”公司总经理杨旭如是说。秉承着这个宗旨,这条“生态鱼”游出了高品质,游出了山水相依、人鱼相融的和美画卷,更游出了广阔天地,目前已经包揽50%的国内三文鱼市场。

  今年的蔬菜市场上,青海互助的冷凉蔬菜可谓“大火”。“特别是今年,我们积极打通‘关地合作’渠道,互助高原特色冷凉蔬菜在全省率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直供,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发展底气更加充足。”互助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国栋说。

  盛夏7月,天还没亮,互助县台子乡塘巴村的向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早已一派忙碌景象。合作社负责人向成贵介绍,菜农每天凌晨下地采摘最鲜亮的蔬菜,去老叶、预冷、分拣、打包,12小时之内,高原优质蔬菜掐着点儿踏上前往香港的旅程,48小时内便能抵达香港市场。

  下午太阳落山前,台子乡楼子滩村村民刘玉娟来到合作社领取蔬菜筐。“近期生菜、苦菊平均每斤1.2元,蔬菜每年夏季收获两茬。因为咱们的蔬菜品质好,价格高,一亩地毛收入能达到8000元。”刘玉娟说,在合作社带领下,村里许多农民纷纷开始种植高原蔬菜。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青海各地聚焦扩市场、强输出、提效益目标,在绿色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加快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龙头企业,加快构建产加销一体化输出网络。目前,全省已认证的1015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新认定的玉树黑青稞等一批国家级名特优新农产品输出省外。

  随着品牌创建工作深入推进,西宁市“河湟田源”、海东市“河湟硒谷”、海南州“天路飘香”、海西州“神奇柴达木”、黄南州“山水黄南 绿色农牧”、海北州“祁连山下好牧场”等一批独具地方特色区域公用品牌相继打响。全省农牧业品牌已初步形成区域公用品牌、农牧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共同发力、互为支撑的农牧业品牌体系。

  10月2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在北京举办省部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宣传推介活动启幕仪式,以专题推介、直播带货、产品品鉴、电商展销、培训观摩等多种形式,推介青海特色优质农畜产品。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支持青海培育优质产品、打造精品品牌、强化产销对接,提高“净土青海、高原臻品”的知名度,让更多的“青字号”农畜产品走上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以来,“绿色”之风劲吹高原,“有机”产品走向世界,“输出高地”建设大步迈进。自建设以来,青海输出牛羊肉、油料、青稞、露地蔬菜、枸杞等农畜产品价值达193亿元。

  站在文成公主进藏途中摔镜的日月山山巅,俯瞰辽阔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历史与现实交汇成一幅至美动人的图景。以青海湖为眼、西宁市为鼻、祁连山为耳,地图上的青海形似一只灵动的玉兔。乘着绿色发展的东风,这只“玉兔”必将继续向前,向前,再向前!

  记者感言:三江源头、青海湖畔、祁连山麓,扎根在青藏高原上的万千物产,集天地灵气,融汇成别具一格、香飘万里的高原臻品。随着“青字号”农品的名头越来越响亮,青海臻品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惠民,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围绕“高、特、精”做文章,确保产地生态、产品绿色有机,青海在讲好生态高原故事的同时,也真情讲述着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品牌故事。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炜 王澎 孙海玲 刘趁

投诉侵权

上一页: 广州市财政局关于明确政府采购中质量保证有关问题的通知

下一页: 农业科技能否迎来投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