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网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
招标网APP 中招APP下载

微信扫码添加在线客服,描述您的问题。

二维码 关闭
【地理学报】李思梦, 杨忍, 龙花楼:全球乡村发展理论演化及其对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启示

 

#乡村发展;#理论演化;#乡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乡村地理学;#中国

 

 概要

全球化、城市化和信息化推动了乡村发展格局的重构。传统乡村面临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农用地非农化等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发展经历了从农业生产主义到多功能主义的转变,而后发国家的乡村现代化则面临更多挑战。中国的乡村现代化以粮食安全为核心,结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乡村振兴等多维路径,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

  乡村发展与乡村现代化的关系

乡村发展:是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动态演化过程。20世纪以来,乡村从农业生产模式逐步转向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

乡村现代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全过程,涵盖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等方面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特别强调乡村的现代化,以实现城乡融合和公平。

  全球乡村发展理论的演变

早期现代化范式:侧重于农业生产,导致乡村经济衰退。

乡村重构理论:80年代后期提出,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综合转型。

现代化视角:现代化强调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乡村转型,同时要求乡村实现多方面的现代化提升。

  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关键

人口现代化: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

产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转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社会现代化:完善基础设施,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化。

生态现代化: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

治理现代化: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


全球乡村发展的演变与中国现代化启示

  全球乡村发展的阶段

(1)二战后的重建与现代化

发达国家:西方国家以农业现代化为重心,采用农业补贴、机械化等措施。主要举措包括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美国土壤银行计划、日韩的土地改革等。随着问题出现,如生产过剩和环境污染,乡村保护和规划开始受到关注。

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巴西通过土地改革和技术革新推动农业现代化。例如印度的绿色革命和巴西的全国性农牧业研究中心(Embrapa)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2)70年代至90年代的乡村再生

发达国家:石油危机后,乡村发展重心从农业生产转向自然景观和人文保护。乡村再生运动如美国“农村再生计划”、欧洲乡村运动等应运而生,关注农业多样化和文化传承。

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巴西继续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南非则通过土地银行和农业补贴支持乡村发展。

(3)200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范围:全球化竞争加剧,发达国家转向乡村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保护与智慧农业。例如,美国的农场法、欧盟的LEADER计划、英国与德国的可持续乡村建设等。

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和南非加强土地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关注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减贫。

(4)21世纪的数字与生态转型

全球化: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加剧,乡村发展更加注重智慧和低碳。欧美国家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智慧乡村建设等;日本和韩国注重乡村旅游和智能农场。

挑战与机遇:发展中国家继续应对贫困与农业生产低效,推动智慧农业和数字化转型。

  理论演变

生产主义阶段:强调农业生产最大化,乡村被视为生产资源供应地。

后生产主义阶段:强调乡村自身价值,推动农业多样化和乡村休闲旅游。

多功能农业阶段:关注乡村的生态、文化和多样性,推动可持续发展。

生态与数字转型阶段:整合生态保护和智慧技术,推进乡村的智慧化和可持续化。

  对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启示

政策创新:结合全球经验,推动乡村的多功能发展。

生态保护:重视乡村的环境与文化价值,推进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加快信息技术在乡村的应用,缩小城乡差距。


 

 全球乡村发展转型启示下的中国乡村现代化 

  中国乡村现代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农业人力成本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下降。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不成熟:政策和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滞后,与传统小农户竞争资源。

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数字技术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乡村现代化推进。

乡村社会存在贫富分化和文化衰落:互联网经济加剧了农村收入差距,乡村传统文化日渐衰微,社会治理难度增加。

资源环境困境:污染严重,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人力资本短板:乡村人口老龄化严重,人才流失,教育资源不足,限制了乡村振兴。



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学理逻辑 政策制度与治理体系创新:借鉴全球经验,优化顶层规划,推动城乡融合,完善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政策保障。 规划管控与技术体系集成:加强城乡空间规划与管控,推动技术应用,构建科学的乡村空间规划体系。 资源要素整合与活化:整合城市与乡村资源,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和科技的合作,激活乡村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未来场景与建设规范:坚持智慧化、绿色化发展理念,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现代化融合,制定建设规范,保障乡村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与讨论:乡村现代化的未来方向 

乡村现代化是中国乡村发展的核心目标,它不仅引领着社会经济的转型,还推动了生产生活方式的革命。在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乡村发展与乡村现代化的内涵,系统梳理全球乡村发展经验,并构建中国乡村现代化的理论框架。

 

乡村现代化的关键点:

乡村发展是乡村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措施,不断优化要素和空间结构的过程。而 乡村现代化 则是实现乡村从传统状态向现代状态转变的关键路径,涵盖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现代化。

全球经验:体现了从农业现代化到乡村保护、可持续发展,再到智慧低碳发展的历程。理论从生产主义到生态经济发展,反映了全球乡村的多样化、网络化、数字化趋势。

中国挑战:包括农业生产配套条件落后、三产融合发展不足、基础设施滞后、资源与环境困境、社会治理隐患及人力资本短板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制度创新、空间管控、要素整合等方面入手,推动智慧低碳发展和科学治理。

未来展望:随着全球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乡村发展呈现区域化、基地化、产业化、数字化趋势。未来的研究需融合中外理论,基于人地耦合系统思维,深入探索乡村现代化的理论与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声明:推送内容仅为本号对文章的理解,并非对原文的翻译,由于水平有限,难免出现错讹,也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来源:【地理学报】李思梦, 杨忍, 龙花楼: 全球乡村发展理论演化及其对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启示

来源:土地科学与自然资源管理 

 

投诉侵权

上一页: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关于给汤洪波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 授予唐胜杰、江新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的决定

下一页: 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