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省光山县东岳村,走进村文化接待中心,了解光山县脱贫工作和中办在光山县扶贫工作情况,察看了糍粑、月饼、咸麻鸭蛋、黑猪腊肉、红薯粉条、甜米酒等“光山十宝”和光山羽绒服等特色产品,详细询问产品的市场销路和带动村民脱贫的作用。光山花鼓戏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两名花鼓戏演员给总书记现场表演了一段新编花鼓戏,赢得热烈掌声。
位于大别山腹地西北麓的东岳村,隶属河南省光山县。十多年前,这里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2000多人,1/4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杨长太也是其中之一,他还记得那时的日子:“我因为车祸等意外成了贫困户。看到村里其他贫困户大多是老人或残疾人,我去开会都是坐在后排,不敢抬头。”
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杨长太在村“两委”和驻村干部帮扶下,找准产业发展路径,2015年不仅自己脱了贫,之后又带动其他村民增收。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岳村考察调研,杨长太和其他5名脱贫致富带头人一起,面对面向总书记汇报。
总书记的嘱托给了东岳村人莫大的动力。今天的东岳村环境美、产业兴,村民足不出户,就能把优质水稻、茶油、咸麻鸭蛋等农副产品从网上卖到全国……东岳村党总支书记杨长家历数村里这几年的新变化,自豪地说:“现在村里人出去,一说自己是东岳村的,不仅昂首挺胸,声音都还要大上几分。”
“总书记是站在我们农民的角度来考虑”
雨后,黛瓦白墙的东岳村文化接待中心前,绿草如茵,空气清新湿润,让人恍如置身江南。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东岳村调研时走进这里,详细察看和询问特色脱贫产业。
“总书记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们老百姓心坎里的话。”虽然已经过去5年,但杨长太仍清楚记得,总书记是怎样关心乡亲们的收入和生活,自己又是怎样向总书记汇报脱贫致富的经历。
“我就是一个农民,普通话里还带点光山口音,所以当时我想着尽可能地讲清楚,讲慢点。”一开始,杨长太难免有些紧张,但看着总书记亲切的目光,他慢慢放松下来,说起了自己怎样被识别为贫困户,怎样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又是怎样成立了四方景家庭农场。
“2017年,四方景家庭农场成立党支部,我当上支部书记了。”杨长太还记得,说到这里自己有点激动,“我响亮地向总书记汇报,作为一名党员,我应当带头脱贫;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我更应当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为更好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东岳村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致富带头人带动群众共同增收。2019年,杨长太的四方景家庭农场为村民开出了50万元务工工资,2023年,这笔支出达到130余万元。
向正梅也是当时和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群众代表之一。在她家的堂屋里,还挂着现场拍摄的新闻照片。“看,这个穿红衣服、笑着的就是我。”
快人快语的向正梅其实很能干,家里因为婆婆生病花光积蓄,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向正梅想通过扩大水稻种植规模脱贫,但没有设备和资金。2016年,她靠小额贴息贷款购买了旋耕机,2017年承包了140多亩稻田,当年收入7万多元,实现了增收脱贫。“当时我向总书记汇报,2019年水稻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了300亩,预计收入能超过10万元。总书记听了很高兴。”向正梅说。
问脱贫、看产业,在东岳村文化接待中心,总书记还察看了“光山十宝”。“‘光山十宝’是光山县十种特色农产品的统称,包括砖桥月饼、咸麻鸭蛋、黑猪腊肉、红薯粉条等,都在这里展示。现场展示的还有村里合作社生产的绿色生态大米、茶油,有本地产的茶叶。”当时杨长家陪着总书记考察,介绍村里的情况,“总书记很关心这些特色产业,边看边详细询问农产品的销路和对村民的带动作用。总书记是站在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站在我们农民的角度来考虑,关心我们的生活和产业发展。”
“把产业发展好,带动更多父老乡亲致富”
杨长家从2000年开始担任东岳村的村党总支书记,在他看来,这么多年东岳村一直在变,只是“快”和“慢”的问题。“早先变化很慢,村里水不行、电不行,路也不行。”杨长家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村庄发展迈上了“快车道”,修成了水泥路,水和电的问题也都解决了。
脱贫之后,东岳村的路怎么走?总书记在东岳村考察时强调,不光是输血,还要建立造血机制,脱贫后生活还要不断芝麻开花节节高。追求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
“‘光山十宝’顶呱呱,美味人人夸。麻鸭鲜美甜米酒,油条挂面配糍粑,一年四季出精品,多彩田园富农家……”民谣里唱的,既是“光山十宝”的农业资源禀赋,也是当地发展产业的一系列新举措。
近年来,光山县大力发展“多彩田园”产业模式,激发群众积极性,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各环节。东岳村通过“支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模式,依托村里丰富的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再到农场党支部书记,杨长太这5年又有新变化:“一方面是种植面积扩大,和周边的新型经营主体组建产业联盟,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另一方面,我发展产业更讲究智慧了。”说着,杨长太拿起一小包真空包装的大米,“以前大米是20斤、50斤装,现在包装成1公斤、2公斤、5公斤,效益还更好,有效带动100多名农民增收。”对今后的发展,杨长太方向很明确,“总书记鼓励我们,追求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对我来说,就是要把产业发展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带动更多父老乡亲致富。”
移动互联网也为东岳村发展产业插上了“翅膀”。如今,村里增设了物流快递网点,成立了电商服务中心,引入多个电商平台,还邀请“网红”现场授课,手把手教村民直播推介产品。
“我自己就上网直播卖货,茶叶、大米销售都不错。”杨长太说,目前家庭农场近一半的销售额都是通过网络实现的。
这几年,农文旅产业热度升温。2022年,光山县成为首批河南省“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县,东岳村借此契机引进浙江杭州的一家文创运营团队,以“东岳美好·刚刚好”为整村品牌,发展民宿、采摘、餐饮等文旅项目,还对农产品进行重新包装。
“我们这里的油条挂面在制作过程中加了食盐,所以品牌名叫‘有盐在先’,烹饪时不用添加调料。”杨长家拿起一盒挂面,打开20厘米左右的圆筒形包装,展示里面的油条挂面。“还有‘陈的心肝’茶叶,是本地三代种茶人亲手培育的茶树,外包装上的三个手印,就代表一家三代的传承。”
通过品牌赋能,农产品的文化内涵显现出来,越来越多人愿意为乡愁买单。如今的东岳村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2023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成倍增加。
“把花鼓戏唱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总书记来了以后,我们东岳村越变越美,父老乡亲幸福指数越来越高。2020年,村里的水泥路变成了柏油路。”杨长家说,富起来的东岳村人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东岳村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有600余年历史。自宋代以来,以花鼓戏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在这里广为流传,有“花鼓之源,古坊东岳”的美称。
“光山花鼓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书记来考察时,我和方应亮唱了一段脱贫主题的新编花鼓戏剧目,大家听了都热烈鼓掌。”花鼓戏市级非遗传承人张秀芳说,“当时我心里有一种激动得说不出的感觉,很受鼓舞。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花鼓戏唱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近年来,东岳村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新建成花鼓戏传承中心、古坊一条街。目前,东岳村不仅有2个花鼓戏班,还有3个皮影戏班、6个地灯戏班、1支大鼓曲艺队,以及13支狮舞、龙舞、旱船舞、花挑舞等民间花会表演队,年演出180余场,还利用各种节假日,将特色表演搬进景区,更好地传承非遗。
非遗传承离不开人,增强传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两条腿走路”。近年来,东岳村新建立了以传承花鼓戏为主的文化合作社,同时为增加光山花鼓戏老艺人的经济收入,光山县在乡村文化站送戏下乡、节庆演出活动中都邀请花鼓戏传承人参与,并给予经济补助,促成花鼓戏艺术传承实现良性循环。
走在今天的东岳村,既有古韵,也有新景。作为一位干了20多年的支书,杨长家依然干劲十足:“东岳村未来的道路很长,我对村里的发展有信心。我们村干部就是要跟着时代的发展,多想办法把群众带动起来,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