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网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
招标网APP 中招APP下载

微信扫码添加在线客服,描述您的问题。

二维码 关闭
山西大同:黄花成“链”红利共享

黄花又称“忘忧草”,故而这条穿行于万亩黄花连片规模种植区的大道,被称为“忘忧大道”。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大同,就是沿着这条位于黄花核心产区云州区的大道,走进黄花地头,他指出,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

进入6月,正是黄花种植“冲刺”期,再浇一遍水、再追一次肥,农人们盼着7月黄花的丰收。远处,连绵起伏的火山群在一眼望不到边的黄花田尽头静静矗立着,桑干河水依然在流淌。

“还是这片富硒土,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这朵黄花,没变,却又都变了。”唐家堡村的村民杨旗3年前就在这块地里给总书记汇报了黄花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大同黄花的名声打响了,这两年价格一年比一年高,合作社的加工厂建起来了,头一年就卖了50万瓶黄花酱菜,实现了从购销合作社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公司的转型。”

黄花经纪人出身的杨旗对市场价格最为敏感,这两年的好价格让黄花真正成为了当地农民的“忘忧草”。从经纪人到合作社理事长,再到大同花倾城农业发展公司的总经理,“老黄花人”杨旗身份的几次变化,也浓缩着大同黄花从粗放、分散种植到规模化抱团发展,再到产业链不断延长、产业深度不断拓展的历程。

“在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下,2017年起,大同黄花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20年至今稳定在26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黄花产区。”大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颖龙说,“2021年起,大同黄花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绿色有机标准化种植稳步推进,120余种黄花精深加工产品问世,从种植端、加工端到销售端,一二三产业全面开花,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了利益共享、互相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2022年大同黄花全产业链产值达42亿元。”

  一个强有力的支点——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

  “黄花在大同种植历史悠久,然而一直以来农民就是房前屋后种上几亩,从来没曾想,能像今天这样千亩、万亩连片的规模种植。”云州区瓜园村党支部书记李成是军转干部,2017年是他回乡第二年,就赶上了好政策。“当时村里统一把农户1300亩地流转过来,成立了合作社,贫困户的地一亩补贴1000元,普通农户一亩补贴500元,从2017年到今年,每年都有几百元到1000元不等的补贴。黄花种植的头三年几乎没有产量,到第四年起才开始有产量,如果没有补贴扶持,无论是普通农户,还是合作社,都很难坚持下来。”

  真金白银的投入还远不止于此。“黄花生长关键期必须得浇得上水,政府投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把原来的旱地改成了水浇地,平整道路,建设水电设施,智能化喷灌设备、大型自走式喷灌机都用上了,去年政府还补贴铺设了滴灌管。这么大的投入力度,靠村里自己根本做不到,我们赶上了黄花产业发展的好时候!瓜园村农民的人均收入一年上一个台阶,从2016年的2400元增长到2022年的1.28万元。”李成感慨道。

  “农民的的确确是挣到钱了,过去这一亩地一年下来也没多少收入,如今农民有土地流转、合作社打工、分红至少三块收入,单是采摘季的40天下来,一家就能有5000到1万元的收入。种上一亩黄花,农民就脱贫了。黄花产业稳定发展,农民就能持续获得稳定收益。”在西坪镇党委书记张丽霞看来,看得见的变化非常喜人,然而一路走来,也远非想象中那么容易。“产业发展初期,我们也是蹚着石头过河。前年收获季遇上了蓟马虫害爆发,去年正是黄花出花关键期遇上了干旱,前期功课都做足了,还是没有达到预期产量目标。好在这两年价格好,收益还是有保障。”

  这一路就像闯关一样,遇到啥问题,解决啥问题。“虫害发生后,农业部门紧急找来专家,连夜从外地调来安全可降解的农药,把虫害降到最低。”云州区黄花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一鑫说,“之后,我们聘请了9位农技专家,每个乡镇配备一位专家,原来的农技员队伍重新划分片区,责任到人。每年在关键农时,由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进行统防统治。”

  “水利设施这些年一直在完善。打机井,建喷灌、滴灌设施,今年政府投资把桑干河水引到坊城河里,可以实现地表水灌溉。遇上干旱天再也不发愁。”张丽霞说,“问题都解决了,眼下就盼着七月黄花大丰收。”

  即便前几年遇有灾害,农民的收益也有黄花政策性保险兜底。“从2017年起,黄花就有了种植险和价格险两种保险,种植险保费175元一亩,各级补贴140元,农民只需要交35元,价格险保费280元一亩,各级补贴168元,农民自己交112元。”张一鑫说,“只要干菜价格低于一斤18元,价格险就可以赔付。前几年的旱灾、虫灾、雹灾,农民每亩都能得到几百到上千元的赔付。”

  一条有活力的链条——每个环节都能分享红利

  如果说大同黄花产业的大踏步跨越靠的是政策打底,那么充分运用市场规律,让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能分享到产业红利,则是黄花产业迸发出无限活力的源泉。

  “合作经营、规模种植是基础,有了规模才有了标准化、绿色有机生产的可能,也为产业下游的精深加工品、高品质原料溯源提供了支撑。在此基础上,这几年一个显著变化就是黄花销售模式之变。”大同市黄花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安一平多年来深耕黄花产业,对这种变化有着敏锐的洞悉,“过去大同黄花销售以批发市场为主,到8月份就卖完了,现在除了烘干、晾晒的干黄花,还有冰鲜、冻干黄花,以及丰富多样的黄花产品,产业链延长了,价值提升了,还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坊城新村,一个现代化的黄花产业园已经建起来了,云州区最大的黄花生产加工企业大同三利集团农业有限公司就驻扎在这里。“我是从黄花经纪人到合作社,再到创办农业企业,一步步做大的。”三利公司董事长庞乃东上世纪90年代时白手起家,凭着敢闯敢干、不怕吃苦的劲头,跑遍了全国所有省区,一点点把大同黄花等土特产的市场打开,“企业要做的是单个农户、合作社做不到的事情,这样产业链才能一步步壮大起来。”

  黄花生长需要雨水,而采摘下来需要晾晒,又最怕雨水,一旦晾晒时节遇上雨,黄花只能低价卖。十年前,在三利公司的车间里,庞乃东和技术人员反复调试烘干设备温度时长,最早成功引入了黄花烘干机。如今,烘干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为了解决大规模采收时的烘干问题,政府出资为每个合作社配备了烘干机。像三利公司这样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则转向黄花产品的开发、销售上。

  “沃尔玛、盒马鲜生这样的大型连锁超市,进驻产品需要做到常年稳定供应,对产品品质和产量的要求都很高,单靠农户或合作社很难达到要求,农业企业可以做到。我们把绿色有机黄花基地的高品质黄花收购来,进行加工包装,卖到大型商超,每年黄花的销售额有5000万元。”庞乃东说。

  “作为国有企业,我们一方面承担着帮农民兜底收购的责任,比如2019年黄花收获季遇上下雨,我们把附近几个乡镇的黄花都以保底价收上来了。”黄花加工企业宜民公司总经理王利宏说,“另一方面,企业要盈利,就必须对准市场,做差异化特色产品。”在宜民公司的厂区里,一条预制菜加工生产车间已经投产运营,黄花水饺、黄花包子、黄花饼等黄花预制菜品都已经投产上市。“企业一头连着黄花种植基地,一头连着市民餐桌,预制菜生产实现了从田头到餐桌的直供,既提升了效益,也解决了黄花销售问题。预制菜投产第一年就实现了3000万元销售额,为大同市企事业单位食堂、学生食堂、养老院等供餐。”王利宏说。

  从种植端的农民、合作社到加工销售端的农业企业,每个环节各司其职、各得其利又相互影响,种植端的标准化提升为下游加工销售提供了有力支撑,销售市场的打开又反过来稳定了种植端的收益,产业链各个环节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大同黄花产业协会和产业发展联盟成立了,组织企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大同市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共建了大同黄花产业发展研究院,为黄花产业发展全面提供科技支撑。

  一种看得见的希望——乡村人气在慢慢升腾

  进入采摘季,黄花必须在每天夜里采摘完成,否则到白天黄花开了花就不能卖了。“夜里露水大,我穿上长衣长裤,带点干粮和水,头上戴一顶照明帽,就下地摘黄花了。从半夜12点一直干到第二天早晨9点,中间累了困了就到地头坐会。”瓜园村村民吕永红因为要挣钱给老伴治病,干起活来十分卖力,“第二天一早把当天采摘的黄花称重结算,一斤1.2元,手快的一天能有两三百块钱的收入。去年40天的采摘季下来,我挣了8000多块钱!”

  “农民拿到现钱就要消费,以前村里的猪肉卖不出去,如今一天一头整猪都不够卖,村里卖熟食的、卖水果的都多起来了,好不热闹。”李成说,“过去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毛驴,这几年农民挣了钱都买上了三轮车,全村只剩下两头毛驴,村里即将消失的驴正是农民生活之变的生动写照。”

  坨坊村原本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村子,7年前,政府部门通过招商引资,在原来废旧大棚的基础上修建了一个以黄花为主题的农文旅融合项目——忘忧农场。“农场以黄花产业为核心,一产与高校合作建立了黄花种质资源库,二产与台湾生物科技公司合作研发了黄花面膜、黄花益生菌等系列产品,建起了一个前店后厂的黄花系列产品加工厂,三产以黄花的‘母亲花’文化内涵为主题开展教育研学、亲子休闲游活动。”忘忧农场负责人段亚萍说,“如今,村里从无人问津到游人如织,从一无所有到繁花似锦,我们的农场就是乡村振兴的种子。”

  段亚萍原本是一名教师,7年前来到忘忧农场创业,从无到有,一点点把农场建起来,如今的忘忧农场不仅有十几种亲子教育、游玩项目,还有冒险乐园、住宿营地、劳动教育基地等,周一到周五接待研学的学生,周末接待休闲游的游客。人气聚拢来,人才也引进来。“农场的管理团队是个年轻的团队,团队中还有几名博士生、硕士生,能把这些高学历人才留住,乡村的未来可期。”段亚萍说。

  “现在农村种地的人少了,且以老年人为主,因此走合作经营的路子是必然趋势。而产业发展起来后,也在吸引着一批年轻人回乡创业。”安一平说,“过去很多外地经纪人来收购我们的黄花,这几年在下榆涧村悄然形成了一支有几十人的年轻经纪人队伍,他们头脑灵活、能力强,既懂黄花种植,又熟悉市场,是黄花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庞乃东的儿子庞尔舜毕业后最初留在了重庆工作,“年轻人还是喜欢在大城市,但这几年看着家乡的黄花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政策和机遇都很难得,我还是决定回来试一试。”庞尔舜说。他返乡的几年时间,负责开拓了公司的电商销售渠道,如今已经有了一支几十人的电商销售队伍,都是年轻人,黄花等特色农产品在抖音、淘宝等电商渠道的年销售额达到上千万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投诉侵权

上一页: 泰州市医疗保障局关于印发泰州市医疗保障基金监管安全规范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下一页: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抓好当前农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