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网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
招标网APP 中招APP下载

微信扫码添加在线客服,描述您的问题。

二维码 关闭
对话|农家书屋,打造乡村“精神高地”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在农家书屋工程启动建设的这些年来,一间间坐落在农家村舍中的寻常书屋,成为给农民生活提供养料的精神粮仓。当前农家书屋建设情况如何?怎样引入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书报读物,进一步提高农家书屋对农民的吸引力?怎样挖掘农家书屋的多元化功能,使其更好服务于农村事业?本期对话邀请何慧丽专家和基层相关从业者赵占国校长、徐鉴君管理员,就农家书屋的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Q1 阅读载体越来越多元,为什么还需要农家书屋?

主持人:2005年,我国首批15个农家书屋正式挂牌启用,标志着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在农家书屋投入建设和使用的近20年来,我国农家书屋的建设成效如何?当前您所在地方的农家书屋建设得怎么样?

何慧丽:农家书屋是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公益性文化工程,其创立初衷是为了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自投入建设至今,近20年时间里,农家书屋在整体数量和实际效果方面均取得可观成效。从数量上看,目前全国已建成60万余个农家书屋,打通了乡村阅读“最后一公里”。从使用方式来看,数字技术也逐步赋能农家书屋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建成36万余个数字农家书屋,还建设了电子阅读屏、掌上App、有声阅读等设备联动的实体书屋。从建设方式来看,目前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如民营书店投资、志愿者筹建、乡贤捐赠等,助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家书屋,打造乡村“精神高地”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鉴君:我是一名坚守在农村的专职农家书屋管理员,已经干了10余年了。我经营的农家书屋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巴徐村,是2010年底组建的。别看我们农家书屋不大,但是藏书不少,深得农民喜欢。我们村常住人口有2000多人,每年光顾书屋借阅书籍的群众有600人左右,现在书屋是村里最有“文化味”的地方。从数量来看,书屋现有藏书3227册、报刊近30种、光盘90部,涉农的种植、养殖、加工方面书刊占了大半,另外书屋还开辟了对联、书法等专柜,供农民开展一些文化活动。近年来,我们多次对农家书屋进行更新改造,目前的设施是去年更新的,书柜、桌椅、报架都是新购置的。巴徐村还获评湖北省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些荣誉不仅体现了农家书屋的建设成效,还有力推动了书屋的建设。

主持人:现代阅读载体越来越多元,人们看书可以随时使用手机电脑,方便快捷。当前为何还要强调建设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在乡村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功能和作用?

何慧丽:现代化的阅读载体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但同时也存在弊端。比如,短视频媒体依托大数据为用户精准推送差异化视频内容,其碎片化、短频化的呈现方式在给人视觉快感的同时,不利于读者培养专注力,尤其是对于尚未形成稳定价值体系的未成年人而言,不利于其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系统性的认知。越是这样的情况,越凸显了当前人们对于优质纸质文化载体的需求。因此在农村地区,农家书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而言,农家书屋在农村发挥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凝聚村庄力量。在农家书屋的带动下,乡村文化和相关活动得以培育,村民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凝聚力。其二,融合传统阅读方式和现代阅读手段,可筛选更贴合村民需求的书籍和信息内容。其三,作为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对内可成为村庄与多元力量互动的良好载体,对外可形成村庄名片。大学生在下乡研学实践活动、田野调查过程中所形成的数据材料可存放于此,成为本村人和外来人交流互动的好场所。

赵占国:对这种现象要辩证地看待。在阅读载体越来越多元,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很多未经筛选、粗制滥造的内容充斥其中,不利于提高人们的阅读品位和质量。而农家书屋的书籍经过筛选把关,对农家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等有所帮助,这是互联网上搜索来的碎片化知识不能比拟的。再有,农家书屋在当今的价值不仅在于给农民提供阅读载体,而是留住了书籍的灵魂。以农家书屋为依托,可以开展参观、旅游、社会调查等活动,为乡村留下精神财富。

农家书屋,打造乡村“精神高地”赵占国,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开发区实验学校校长。

徐鉴君:农家书屋具有手机网络比不了的优势,它稳定且直观,方便读者取阅,无需过度搜索,尤其适合于老人小孩。不仅如此,农家书屋还有长远价值,那就是促进农民学习,提升家庭道德,涵养农村风气等。可以说,农家书屋的价值远非藏书供书,它还是村里的文化中心,是传承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对农民而言,农家书屋既是致富助理和生活帮衬,也是“精神高地”。当然要把这些功能作用利用发挥好,绝非一日之功,要久久为功,不断改进。

Q2 经营农家书屋,如何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

主持人:在有些地方,农家书屋还没有开辟独立场地,还有地方虽然建设了独立的农家书屋,却存在重建轻管情况。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对于农家书屋的管理模式,您有哪些具体有效的建议?

何慧丽:在我看来,“重建轻管”的根源在于没有充分正视农家书屋“为谁建”“谁来建”“建了干啥”等问题。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一定程度上受到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发展思路和管理方式的影响。但是从本质来看,农家书屋是开放式共建、共治、共享。倘若在建设初期并未倾听村民们的声音,没有充分重视村民们的实际需求,农家书屋在后续的管理中会变得软弱无力。

对待诸如“重建轻管”问题,可通过加强日常维护,引入外来志愿服务队伍加强服务,引导村民团队形成共建共管局面等提供解决办法。高校师生、社会工作者等外来志愿服务队伍可进入农家书屋管理,引导村民们学习如何有效管理和使用农家书屋,还可以运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激发和强化村民的管理意愿。以福建省福安市爱故乡书院为例,该书院于2023年4月被学习强国平台和中国精神文明网评为“最美农家书屋”。其在管理过程中就采用了“外来志愿服务团队+本地志愿者团队”的方式,由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师生队伍和福安爱故乡公益组织成员引导和协助当地村民进行书籍电子化和日常借阅管理。自2018年以来,爱故乡书院也引导培育了巾帼志愿者队、小志愿者团和在地乡建骨干队伍,将其志愿服务时长存储到“时间银行”当中,并颁发荣誉证书。

赵占国:农家书屋还未开辟独立场地,有的地方农家书屋“重建轻管”现象确实存在。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认识到农家书屋的管理是一门学问,经营农家书屋不仅需要专业的管理体系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和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管理人员来看,可以采取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结合的形式,让爱读书、善沟通、懂管理的村民兼职管理员,便于将村民情况告知专职人员;在服务方式上,也要采取有偿兼志愿服务的形式,让参与进来的村民能获取有偿报酬,有长期服务的积极性。同时有可能的话,可以把周边的公职人员、中小学生等群体调动起来,让更多力量参与到农家书屋的日常经营建设当中,效果可能更好。

徐鉴君:农家书屋有独立合理的经营场地是关系到其经营成效的关键要素。但也要看到,有的地方确实在短期内无法开辟出合适的场所,那么就要从加强管理上入手,让农家书屋从“魂”上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因此,不管有没有独立场所、场所位置大小如何,只要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提供的书籍是农民所喜爱的,农家书屋就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农家书屋,打造乡村“精神高地”徐鉴君,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巴徐村农家书屋管理员。

主持人:报刊书籍是农家书屋的灵魂。当前农家书屋的藏书情况如何?您认为,农家书屋如何增强对农民的吸引力?怎样才能多引入一些他们看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书报读物?

何慧丽: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地区农家书屋的藏书情况不是很理想,村庄书籍种类繁杂、书籍来源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家书屋的高质量发展。

若要增强农家书屋对农民的吸引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是书屋环境建设。农家书屋可以选址于村庄中心或是村民经常聚集的场所,能够方便村民来此进行阅读。同时,书屋可以依小学或祖宅而建,以修旧如旧的建设理念等一系列接地气的方式,让村民“进得来”并“留得住”。其次,书屋的活动开展与功能开发要多元化。可以依托数字化手段,开办有声阅读、听书、朗诵以及地方戏曲、民谣等节目,丰富书屋的活动内容,滋润村民精神文化心田。最后,联动地方政府部门并发挥本地乡贤群体的力量。农家书屋可以与当地的团委、妇联、县委办等部门合作,共用书籍资源,在丰富书籍来源的同时保证书籍质量。同时,可以发挥本地退休干部、村庄小学老师、返乡人才等群体的作用,邀请他们围绕国学经典、生态技术、家庭食养等更符合本村庄的阅读偏好进行书籍选择。

赵占国:据我观察,当前农家书屋里的书大都是农业科技方面的,类型较为单一。然而,不要低估农民对高品位文化资料、文化资源的需求。除了农业类报刊书籍,还需要给农民提供其他类型的书目,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阅读需求。比如历史系列丛书、心理学方面书籍、手机短视频制作乃至人工智能方面书籍,可以起到丰富农民生活、提升农民技能的作用。此外,现代军事、科技题材书籍和载有祖国风貌的画报也是农民所喜爱的类型。农民的多样化阅读需求应该得到重视。

徐鉴君:结合巴徐村农家书屋的情况来看,当前我们的藏书比较丰富,更新也比较及时。要进一步发挥农家书屋对农民的吸引力,可在与农民交流互动上下好功夫。比如在引入报刊书籍之前,要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农户等多种形式,深入农民群众中间摸清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就拿报纸征订来说,要询问农民对于阅读报纸的具体需求,让他们通过管理员、村支书反映情况。以此为基础做好书籍报刊的补充工作,农民的阅读兴趣自然就更大了。

主持人:农家书屋管理人是确保农家书屋稳定运营的一支重要力量。关于增强农家书屋管理人的职业吸引力,为他们规范执业提供必要保障,您有哪些建议?

徐鉴君:作为专职农家书屋管理人,据我了解,这个群体目前的待遇普遍不高,有的还没有固定月薪。像我的话,全职运营农家书屋,每月大概只有千元左右收入,靠这些工资生活远远不够。在我看来,需要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加大资金保障,让这一群体能享受到合理的待遇。建议针对全职、兼职的农家书屋管理人采取不同的措施,优先对专职农家书屋管理人加以工资保障。另外,现在很多农家书屋管理人素质高、能力也比较强,建议从基层选取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将他们推荐选拔为党政联络员、宣传助理等,在各级各类评奖评选上也应该向基层农家书屋倾斜,发掘一批称职的优秀管理员,让他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何慧丽:长远来看,农家书屋的发展不能光靠农家书屋管理人,还要重视培养多种类人才,对书屋采取非正式的公益管理模式。

首先,要发挥乡村能人的力量。农家书屋不能作为孤立的存在,而是要作为与农民有关联性的场所存在,因此可以增加乡土化的管理,发挥离退休干部和教师的作用,激发他们的才能和热情来公益管理乡村书屋。其次,发挥村里留守群体的作用。一些青年因为残疾等原因留守村庄,让他们参与管理农家书屋,并能拿到一些补贴,是件利于双方的好事。类似的还有全职妈妈等留守妇女,都可以发挥其主人翁意识,实现农家书屋的共治共享。

主持人:在农村,如果农家书屋建得好,可以成为外部信息的重要集散渠道之一,是村里的“信息高地”。但在实际中,不少农家书屋的这一作用并未被充分认识到。如何才能利用好农家书屋“信息高地”的作用,更好服务村庄建设发展?

何慧丽:目前来看,如果只是单独的农家书屋,很难实现“信息高地”的功能。只有将农家书屋和乡村其他公共空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这一目的。我通过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福建省永春县在建设乡村人才驿站时提出“村社CPD”的概念,也就是打造乡村公共空间综合体,把各个部门分散的政策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力量有效盘活起来。从成效来看,一个公共综合体大概能够辐射周边3到5公里,是有效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下沉到乡村的一个重要介质和载体。以此为依托,当地农家书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更好的成效。再比如,在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以中国农业大学耕读文化科技小院为载体,整合农家书屋资源,联合基层干部、“新农人”群体,发起党建“1+1+1”读书活动,邀请村民阅读经典书目,每日提交一页以上手写心得体会参与打卡活动,以此形成抱团学习、开卷有益的好效果。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弘农书院在整合各种图书资源的基础上,这几年带领乡村创业青年们研读家文化类、生态技术类、合作社类经典书目,以赋能返乡创业,振兴耕读文化,也取得很好的成效。

徐鉴君:将农家书屋建设成农村“信息高地”,一个必要前提是各个层级都要十分重视农家书屋的作用,合力投入建设农家书屋。在此基础上,要注重搜集整理农村各类信息,利用农家书屋这一载体将信息推广扩散出去,让农民通过接收信息得到生产生活中的帮助。据我了解,有的村庄由农家书屋运营广播站、黑板报、公开栏,及时有效地将贴近三农的信息发布出去,切实发挥了农村“信息高地”的集散效应。对于这些可行可取的好做法,可以多多学习交流借鉴,在农村推广开来。

Q3 除了“可阅读”,农家书屋还能干点啥?

主持人:在普及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方面,不少农家书屋发挥了特有作用,还有的农家书屋走进乡村小学,帮助农村孩子培养阅读兴趣。您认为农家书屋还有哪些优势潜力可进一步挖掘?

何慧丽:农家书屋具有多重功能性,尤其是具有村庄文化公共空间的作用,既能够普及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也能成为一个供村民交流互动的空间。

要进一步发挥农家书屋这些潜能,首先应利用好农家书屋在地理位置上的聚合效应,在相对中心的地方建立系统功能更加完善的农家书屋,再到每个村设立流动的如鸟巢书屋这种形式的站点,形成整体功能和部分功能相互促进的聚合效应。其次,在乡村老龄化的背景下,可以增加书屋对老年人的关怀,包括设施投入以及增加老年人感兴趣的阅读材料等,让老年人也能成为阅读群体。最后,书屋也可作为一个交流场所,组织一些老年人来讲过去的故事,还可以挖掘全职妈妈等留守群体来朗读书本,或者结合乡村剧场、听书等形式在书屋开展活动。总之,书屋可以通过书面、语音等形式开展综合性的交流活动。

赵占国:农家书屋除了在农村发挥精神文明建设作用,还可以走进乡村小学,帮助农村孩子培养阅读兴趣,发挥传承农耕文明的作用。通过了解农家书屋,可以激发孩子对农耕劳动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走向农家书屋担当轮班管理员,走进田间认识农作物种类,观察农民辛勤的劳作过程,真正认识到“锄禾日当午”的艰辛,从小培养感恩情怀、爱惜粮食的意识。

主持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未来让农家书屋更好地支撑农村文化建设,服务新时代农村文化事业,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何慧丽:让农家书屋更好发挥服务作用,就要对其存在和功能有足够认识。首先,农家书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场”。纸质书的存在和空间营造可形成一种“耕读传家远、诗书济世长”的“书香场”,使“书香”赋能乡村振兴。其次,农家书屋可以充分发挥其以文化人的作用,帮助农民从以前的粗放型生产生活方式理念转换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生态思想、文明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方式。再者,农家书屋不是嵌入式的产物,而是以农家为本、以书香为载体的乡村公共空间。认识到农家书屋在某种程度上能发挥铸魂的作用,建设农家书屋就应强调教育为先、文化为魂、德治为根。

赵占国:未来农家书屋建设应更好与时代发展接轨,与良好民风的形成联系。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农村本地的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源源不断的宝藏。为此,可以积极发挥本地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依托本地文化资源来说书、写书、刻碑、撰文,让这些文化资源得以留存下去。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农家书屋建设的多功能性,让农家书屋“火”起来的同时“活”起来。可以探索将农家书屋建设成传播正能量,弘扬红色文化的阵地,也可以与乡村文化、教育、科技建设融为一体,实现协同发展。还可以将农家书屋打造成农副产品产供销的指导站,或是村“两委”与在外打工者连接的纽带。总之,让农家书屋的作用被看到,其更多潜能才会被激发出来。

主持人:在农家书屋工程投入建设的这些年来,农民借此培养系统的阅读习惯,掌握实用的科学技能,涵养内在的志趣性情,在农村营造了“书香村庄”的氛围。未来让农家书屋更好发挥兴农之效,一方面要做好图书供给的制度建设,为农民提供与时俱进且多样化的阅读载体,将其打造成农村的“信息高地”;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多种类的农家书屋管理人才,将农家书屋和乡村其他公共空间有机结合起来,让农家书屋成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精神高地”。感谢三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分享精彩观点!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诗麟

投诉侵权

上一页: 商务部等9部门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

下一页: “两头乌”如何实现“两头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