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网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
招标网APP 中招APP下载

微信扫码添加在线客服,描述您的问题。

二维码 关闭
我家有棵杨梅树

​一座城,围绕一棵树,讲述着关于“仙”“鲜”和“先”的故事。

  凌晨4点半,夜色尚浓,细雨微微,赵岙村的张天杰带着10个杨梅采摘工上山了。此前的几个小时里,早有很多梅农陆续进山。上树下树,轻拢慢捻,杨梅便入了筐。深夜中,他们的头灯在墨绿的树与山中起起落落,闪闪烁烁,仿若山间亮起璀璨星河。

  中国杨梅出浙江,浙江杨梅数仙居。仙居县自古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仙居的杨梅被称为“仙梅”。“仙”,还因为“鲜”。“醉色染成馋客面,馀涎流出美人脂”,凝翠流丹,紫韵含浆,一丝一丝的果肉让梅果表面滑中微刺,内里锦簇绵密,入口蓬勃爆汁,甜处微酸,所以“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苏东坡后来又说:“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

  张天杰上山晚,因为他要采摘的这片梅林是父亲张锦锁在40年前种下的。山高树高,天快亮时采摘安全一些。但也不能再晚了,再晚一点,果子上的晨露会减少,杨梅娇嫩丰盈的口感就大打折扣。就是这几天,就是这几天的这些时辰,鲜嫩欲滴,恰到好处。

  因为一个“鲜”,每年从6月初开始,在为期一个月左右的杨梅季里,和张天杰一家一样,整个仙居县3万多户梅农就围着家里的杨梅树转。一筐筐杨梅运回家后,父亲坐镇指挥,大哥大嫂连忙带人分拣、冷藏,当日快递发出。

  一年一度短暂的新鲜背后,是杨梅树的代际传承和一家人的凝聚,是古杨梅一千多年的历史和新杨梅品种几十年的繁育,还有仙居上上下下在种植技术、品牌推广和科技文化赋能上不断“抢占先机”。

  一座城,围绕一棵树,讲述着关于“仙”“鲜”和“先”的故事。

  “仙梅”上山

  高端的吃货,总能用大脑里的美味小雷达准确定位到最能代表某季和某地的特产上。6月的杨梅,有品尝到的古人曾感慨“初疑一颗值千金”。最近几年,每到杨梅季,都会有人说这个时节看一个人在江浙沪混得好不好,就看有没有人给他送杨梅。

  然而,仙居杨梅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出名且抢手。仙居有1600年的杨梅栽培史,千年以上的古杨梅树有28棵。历史上的杨梅品种多为“水梅”“铁梅”等,个头小,味道酸,只有本地部分人能够接受。甚至由于杨梅树木质均匀、色泽清亮,很多杨梅树一度被砍了做车木。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杨梅才迎来属于它的季节。

  当时,很多仙居人种的是柑橘。1984年分田到户后,一些荒山也分到了村民手里。“山上种点什么好呢?”张锦锁一直在寻觅。有天,他翻看一本叫《柑橘顾问》的书,里边有位德国记者在黄岩采访有关蜜桔的事宜时,吃到一种叫“东魁”的杨梅,便说:“东魁杨梅,世上少有。”就是这句话,引起了张锦锁巨大的好奇心:“少有的味道,是什么味道?”原来,在黄岩区的东岙村,几棵杨梅树发生了变异,长出的杨梅果个头大,味道甜。因这杨梅来自东岙,且是当时杨梅中最大的果实,所以被命名为“东魁”。

“荸荠”(左)和“东魁”两个品种的杨梅。

  在“世上少有”的味道的驱使下,张锦锁当即便前往黄岩买了200棵果苗回来。与此同时,仙居县其他一些村庄里有眼光的干部也推荐村民们种“东魁”杨梅。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开始多少都会受到质疑,“当时我老爸买果苗回来都笑话他嘞,因为那时候都觉着杨梅不好吃,种这么多出来喂猪吗?”张天杰忆起儿时的场景,与父亲相视一笑。

  那时候管理和技术跟不上,张锦锁的杨梅树8年才挂果。结果后,虽然大家还是没有那么快认可,但态度明显因“东魁”不同于古杨梅的风味而有所改变。

  比“东魁”的引进稍晚几年,步路乡的西炉村从慈溪市引进了名为“荸荠”的品种。“荸荠”杨梅比“东魁”小一些,颜色深,口感糯香,层次丰富。从此,两个品种成为仙居杨梅的主打品种,也让仙居逐渐成为“中国杨梅第一县”。

  在地大物博、物产丰饶的中国,要做到第一,绝非易事。仙居能成为杨梅第一县,来自敢于尝试的仙居农民的探索,也来自政策和技术的支持。

  靠山吃山,靠海兴海。

  台州拥有近800万亩宜林山地,70多万亩海涂和20万亩淡水水面,所以1982年,台州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台州发展农村经济的主攻方向是大兴山海之利。为了促进“山、水、滩涂三大开发”,台州进一步推出发展水果、水产和食品饲料加工的政策,也就是“两水一加”。可以说,杨梅就是在这个政策背景下得到初步推广种植。1989年,浙江提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目标。为了超前完成目标,仙居决定“四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仙居”。杨梅树有经济效益,十分美观,还有很强的防火功能,所以杨梅树的地位再次得到肯定,也让杨梅产业的发展有了规模的保证。

  王康强自1983年从农校毕业后便到了仙居县的一个林业工作站,可以说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伴随着杨梅产业的发展。40年一晃而过,作为曾经的杨梅果树产业首席专家,被问及仙居杨梅这几十年的种植史时,王康强眼镜一摘,便滔滔不绝讲起来。让杨梅丰产,是当时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要务。“果树里面营养生长跟生殖生长是矛盾的,只长树就不容易花芽分化,花芽分化质量差的话也不容易结果。”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王康强和很多技术人员一直在探索。1987年,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专家到仙居进行水稻旱地育秧应用多效唑技术的授课,这给了他们很大启发:能否将多效唑应用到杨梅种植上呢?用什么样的浓度合适?用喷施还是土壤施?他们进行反复试验,经过5年多的研究,一套完整的多效唑使用技术诞生,这不仅使幼龄杨梅的投产期提前两到三年,还避免了杨梅结果“大小年”现象,产量增加,品质也提升。除此之外,矮化树冠、剪枝、疏果等技术,都是那些年不断摸索出来的。为了进一步增加杨梅的种植面积,拉开杨梅的成熟期,王康强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末还提出了梯度种植技术,用山的高度优势种植高山杨梅。

  这一技术在后来促成了仙居县的“杨梅梯度开发工程”,并和“百里杨梅绿色长廊”一起,在纵向和横向上让仙居的山上长满了杨梅树,也让游人一入仙居,就能看到杨梅树。到目前,仙居县共种植杨梅14.5万亩。杨梅季里,“满垅杨梅发乌”的历史记载再现眼前。

  面积有了,果子丰产了,只有种“东魁”和“荸荠”品种的梅农说好吃,但别人没吃过,怎么做成产品,怎么才能有收益?

  于是,张锦锁挑着“东魁”到市场上让大家免费尝,西炉村原村委会主任郑胜华则决定在村里“办节庆卖杨梅”,县里的领导则带着杨梅进了京……从户到村再到县,当时整个仙居县上上下下都在为杨梅奔走。

  结果便是,张锦锁种的杨梅逐渐被认可,20多年前,他在杨梅季能收入一万元;西炉村为一个农产品搞节庆的事情越搞越大,后来“杨梅节”成为全县的节庆活动,如今已是第27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品尝到县里送进京城的杨梅,赞其为“仙梅”并题字。

张锦锁(左二)看着杨梅被送至家门口分拣。

  “仙梅”二字带回来后,被刻到了西炉村的后山上。从此,一座县城以梅为“媒”的走出之旅,开始了。

  以梅为“媒”

  傍晚,一箱箱杨梅被快递车拉走,轰鸣了一天的气调保鲜包装机安静下来,采摘工人吃罢晚饭在永安溪边消食,张天杰一家在家门前聊天。这是忙碌的一天中短暂的休闲时光,同样在休息的还有来自上海一家连锁鲜果店的老板吕先生。这几年,每到杨梅季,他都会到仙居来,到张天杰家进行源头直采。“每天一两千斤发走,到了上海,好的果子能卖到59块8一斤。”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好”的果子的大小,随后指了指手边的乒乓球。在说起“东魁”的大小时,仙居人都会拿乒乓球做对比。

  两年前,“中国杨梅60元一颗出口迪拜”的话题登上热搜,很多人在讨论“今年的杨梅怕是吃不起了”的同时,也感慨仙居杨梅之珍贵和新鲜能够在海外“杨梅”吐气。除此之外,仙居杨梅还做到了“好吃到上天”——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跟随3名航天员一起“出征”的还有“仙居东魁杨梅”“仙居水梅”这两种种子。

  可以说,是一座城里几代人的努力,让杨梅能够下山、出海、上天。

  凌晨起床,白天分拣和发货,张天杰的嗓子在那几天累哑了。他平时在橡胶厂工作,大哥大嫂也有自己的生意,杨梅季时他们都会回来。“我们这里有个传统,这个季节老板会给大家放‘杨梅假’。老板家里也有杨梅树嘛。”

  从赵岙村前往西炉村郑伟飞家的杨梅山时,每隔不远处便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一筐筐的杨梅,看到一处处热闹的场景,记者不禁感慨“跟过年似的”。郑伟飞笑着说:“比过年热闹嘞。杨梅季大大小小都发动起来,过年不回来的杨梅季也要回来,实在回不来的,都在帮家里销售。在外边一听你是仙居人,都朝你要杨梅。”

  被知道和被吃到,是仙居杨梅走出去的两条腿。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仙居县就出台各种政策,扶持协会、合作社、经营企业抢先注册品牌,开展品牌宣传。随着时间和市场的检验,一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脱颖而出,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仙居杨梅”。在1999年,这一品牌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到2023年,“仙居杨梅”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6.23亿元,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杨梅类中排名全国第一。

  在“‘神仙大农’仙居土特产品展销中心”的展厅里,有一幅各个乡镇土特产的展示图。可以看到,杨梅是分布最广的品种。“神仙大农”是怎么来的?那是2022年2月11日的夜里,仙居县的领导和村民们围坐在安岭乡的一座文化礼堂外。聊天时,村民们说山好水好茶也好,可就是卖不出好价格,领导们给想想办法。此次“共富夜谈”后,县里决定打造一个更大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由政府出面为农产品“背书”,像推广杨梅一样推广仙居土特产,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这就是“神仙大农”的由来。在展厅里,杨梅以及衍生产品杨梅酒、杨梅酥等占据C位。很多仙居人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杨梅”,这不仅因为杨梅的品性和价值,还因为杨梅对整个仙居农产品的带动作用。

  一种食物好不好吃,眼见耳听都为虚,只有尝到嘴里才是实。走近张天杰家的梅林,便能闻到整座山都是杨梅落下后发酵的味道。杨梅属于裸果,需温柔以待,“一日味变,二日色变”是它的本性。为了“鲜”,仙居人在打造杨梅知名度的同时,还要把杨梅趁鲜送到更多消费者口中,这考验的就是杨梅的冷藏技术。

  王康强当时在林业局的特产总站工作,他和很多科研技术人员一起,不仅要研究杨梅怎么丰产和推广,还要研究它的保鲜。温度多少度合适?需要和湿度怎么配合?他们反复对比和试验,发现如果在低温贮藏的基础上,选用气调保鲜的方法,即将包装袋中的部分空气抽掉,充入氮气,使氮气、氧气比例适当,并且相对湿度保持在85%到90%的条件下,杨梅的贮藏期可达20天。气调冷链贮藏保鲜技术已被农户广泛采用很多年,这是杨梅能够出仙居的重要一步。在此基础上,近些年不断有“黑科技”的加入,有些技术能使杨梅“超长待机”达40天。

  “老歌新唱”

  张锦锁种下的赵岙村第一批“东魁”杨梅,到现在已有40年。今年他80岁了,这几年爬山吃力,管护和采摘杨梅的担子逐渐转移到了张天杰的身上。张天杰家的杨梅树是父子传承,郑伟飞家的300多棵树则来自三代人。“我妈妈是本村嫁本村的,外公那边有杨梅树给她,她又给了我。我也是本村嫁本村,公公那边的杨梅树也给到我家。”当问及女儿是否会像郑伟飞一样接手这些杨梅时,她不敢肯定。说话间,摘了一夜杨梅的郑伟飞哈欠连天。

  种杨梅收益高,但确实太辛苦。家里的杨梅树谁来种,是摆在当下一些梅农眼前的问题。

  老林是隔壁缙云县的,十几年来他每年杨梅季都到张天杰家帮忙采摘。种植杨梅需在特定时期施肥、剪枝、疏果,最辛苦的则是采摘。还是因为一个“鲜”,杨梅要熟到八到九成时才能采,采摘时要用拇指、食指、中指把持果实,向上捺动,连果梗轻轻摘下。山比较陡峭,杨梅树都是错落种植,加上杨梅的娇嫩,所以采摘是需要熬夜、爬树、连续劳作几小时的体力活,也是需要巧劲和经验的技术活。“一上手我就知道它的好坏和成熟度,好的果子,手感是温凉的。”老林说着,在树上努力弯腰递下来一颗让记者品尝。

老林挑着杨梅下山。

  “今年10个工人,平均年龄都超过60岁了,招采摘工越来越难了。”张天杰说。

  在埠头镇九都村的蒋卫平看来,年轻人不种杨梅主要是因为觉着辛苦。这个困境,可以靠技术解决,而技术化也是杨梅产业发展的方向。

  早些年,蒋卫平在外做生意时心里一直记得小时候上树摘梅的场景,“我尤其喜欢吃野杨梅,再酸都要爬上去摘几颗。”父亲年纪大了,把十几亩杨梅树给了他,正好前些年在考虑转行,所以蒋卫平全身心回到家乡搞杨梅产业。

  他承包了几百亩的山地,在山上他还建立了18座杨梅大棚。在平地建大棚是容易的,但是山有坡度而且坡度不一样,光是建棚就难倒了很多师傅。今年杨梅花期那些天,有两天气温突然升高,然后骤然降下,加上雄花和雌花的花期错开,影响了坐果,因此今年杨梅产量有所降低,但大棚杨梅完全不受影响。不仅如此,棚内的杨梅树是像梯田一样种植的,而且种植规整,这样可以方便轨道穿行。

  “建立一整套标准化的供应链,是我的理念。”去年,蒋卫平的农场里上新了一套智能无损柔性分拣的机器,今年正式启用。这条流水线是杨梅产业内的第一条,是仙居人敢为人先的又一体现。杨梅的特性决定了每多经一次手,就增加它损坏的几率。而且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客户对高品质杨梅的需求也在增加。杨梅在传送带上就像照CT一样,其糖度、克重和外观等综合性特征被统一检测,既减少了经手的工序,也被智能化分成不同的等级。

  从6月4号开始,这条流水线每天分拣八千到一万斤。厂房里,电脑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标准化的流水线尽头,一位主播正在直播。厂房外,络绎不绝的农户送来一筐筐杨梅进行统一分拣和包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散户尤其是老农民在市场上的被动局面。

蒋卫平的农场内,流水线以及直播同时作业。

  其实,仙居有很多年轻人像蒋卫平一样,正用新的方式加入到杨梅产业中。

  去年,“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诗句“竿竹青影随风舞,数亩茶荫傍雾栽。浮生碌碌真堪愧,顾洒杨枝浣鸡胎”是这一系统的生动写照。在“‘神仙大农’仙居土特产品展销中心”中,“梅茶鸡蜂”农旅伴手礼集齐了杨梅酥、云雾茶、神仙鸡、土蜂蜜这些代表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的各个元素。尤其杨梅酥,被做了“梅焦虑”“梅遗憾”“梅辛事”等年轻化设计,以期让古老的遗产以年轻的方式从山里走向大家的嘴边。

  今年,在农历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浙江省委在“新春第一会”上提出了“三支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是其中之一。在这个政策的鼓舞下,将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新的方式加入到杨梅产业的发展中。前赴后继中,一代人会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在读大学的儿子想吃杨梅了,张天杰抽空亲自给送了一些过去。而父亲节过了好几天,张天杰才顾得上看儿子送他的礼物,卡片上写着:“杨梅节注意身体,辛苦了老爸。”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巩淑云

投诉侵权

上一页: 关于做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胰岛素专项接续)结果落地实施工作的通知

下一页: 对话丨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对话程国强、黄承伟、涂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