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网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
招标网APP 中招APP下载

微信扫码添加在线客服,描述您的问题。

二维码 关闭
广东梅州梅县:改善出行条件,打造具有客家特色的“农村经济路”(图)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千万条道路汇聚成的公路网络,不仅连接着城市与农村,还打通了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在广东,除了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的9495公里高速公路为经济腾飞发挥着巨大作用,还有18万公里农村公路,像一条条“毛细血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不断地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广东交通发布”推出《乡村振兴在“路”上》栏目,讲述这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农村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今儿,乡村振兴在“路”上之旅来到梅州梅县。 

  梅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县、原中央苏区县,公路建设困难更大。梅县高度重视“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坚持共建共管共享原则,加强党群联手,营造“农村公路就是自家门前路”的良好氛围。目前,梅县升级改造县乡道82条418公里,通自然村路面硬化382公里,新(改)建桥梁7座,基本形成了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出行条件,提升公路路容路貌,促进梅县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聚集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形成具有客家特色的“农村经济路”。 

  齐心协力,建好“乡村振兴路” 

  梅县坚持规划引领,制定相关规划,提出“镇镇通国省道,主要行政村通县道”的目标,积极推动绿色交通建设,同时注重道路与所在环境相互结合,建设一批具有客家特色的“精准扶贫路”“乡村旅游路”“产业园区路”“金柚文化路”。 

  梅县坚持用制度抓质量,不断健全完善招投标、工程建设管理等制度,认真落实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等制度,充分利用村级老人会、理事会等群众力量,畅通投诉、反映问题通道,加强行业监管,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农村公路建设“阳光运行”。 

  部门联动,管好“惠民平安路” 

  梅县制定《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协作办法》,加强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力度,结合交警部门“两员一站”道路安全管理机构,建立起区有路政员、镇有监督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达到路政管理全覆盖。 

  梅县还试点探索非现场“24小时执法”治超电子抓拍系统建设,与交警部门联合推进科技治超。修订完善爱路护路的村规民约,多种形式宣传公路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保护公路的意义,形成公路保护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明确责任,养好“幸福民心路” 

  在2009年,梅县制定并实施《梅县乡村公路管理办法》,2010年梅县成立19个镇级公路管理站,不断完善区、镇、村三级道路管养体系;积极探索“路长制”、设立公益岗位等,形成“专群结合、全民参与”的公路管护局面,不断将农村公路管护推向精细化。 

  同时,梅县还坚持养护经费与验收结果挂钩、镇级绩效考核与验收结果挂钩、农村公路路面硬化计划指标与验收结果挂钩的“三挂钩”制度,切实抓好道路的日常养护。 

  2011年至今,梅县连续7年在全市年度养护管理质量验收中评为“优秀”等次。 

  服务群众,运营好“共同致富路” 

  梅县在2015年启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积极完善行政村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与扩改建农村公路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至目前,已开通68条城乡公交线路,投入零排放新能源电动公交运营车辆722辆,梅县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已全部实现有候车亭、有公交车。 

  梅县还积极实行公交惠民政策,梅县60周岁以上老人、中小学生、残疾人、军人等享受每月100-240元公交乘车补贴。2016年至今,完成公交惠民政策财政补贴资金1.135亿元,受惠群众超过10万人。 

  同时,梅县聚焦乡村产业振兴,积极完善农村物联网络。引进顺丰速递、村之翼现代农业物联网产业园等企业,建设县级物流园,打造农村物流网点800多个,农村电商示范服务站19个,让物流快递车直接开到田间果园,实现农村各类物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推动“梅县柚”“嘉应茶”“客都米”等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下一步,梅县将主动作为,广泛发动,攻坚克难,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设成果,全面促进“建、管、养、运”协调发展,积极打造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四好农村路”,真正打通乡村振兴“双向道”,让“四好农村路”成为农民群众的脱贫路、致富路、振兴路。 

投诉侵权

上一页: 辽宁省2009年度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下一页: 上海“长三角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在中海博开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