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网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
招标网APP 中招APP下载

微信扫码添加在线客服,描述您的问题。

二维码 关闭
国企走向新时代的历史见证

  在国有企业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之际,著名国企学者李锦与其弟子李宁的《中国力量》一书,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全景式记录中央企业在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纪实报告,也是李锦公开出版的第10本国企著作。这本书采用讲国企故事的方式,在实践中领悟与解读十九大精神,尤其值得称道。

  “极不平凡的五年”,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理论的实践基础。怎么认识、怎么总结、怎么写好“极不平凡的五年”,对我国舆论界是一个重要课题。《中国力量》展现一个中央企业走进新时代的过程。写思路、写战略、写事件,大主题、大视野、大跨度,实在是纪录新时代的历史史诗。关于《中国力量》的研究和写作目的,作者指出:“这本书,不仅仅写的是一个企业,从一开始我们便属意于写“极不平凡的五年”的国企,展现一个中央企业怎样走进新时代、他们遇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本书以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转换动能、扭亏转赢、在全球钢铁建设竞争过程中展示中国力量的经历,提供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样本。正是这种初衷,使得这本书写作背景宏大,意旨高远,使得书中故事的内涵往往显得深刻与厚重,让人不时感受思想的力量。从该书的写作和内容来看,我认为,该书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充分肯定和称道的:

  第一,以小见大,管见窥豹,抓住“极不平凡的五年”,把走向新时代的过程写得波澜壮阔,意味深长。

  过去五年,是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五年。本书从“开船偏遇顶头风”写起,金融危机后,盲目兼并重组追求高速度,多元化引发极速扩张,带来一个共同的结果:亏损。此时恰逢世界钢铁行业格局深刻调整,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流传“炼一吨钢不如一瓶矿泉水”的说法。巨亏的中冶集团如奄奄一息的病人,走到一个生死关口:还要不要坚持冶金建设这个主业?建设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冶金建设国有企业?怎样建设和发展冶金建设国有企业?在这种背景下,中冶集团开启了狂飙逆袭的五年。在编排上按照历史顺序,作者选择了中冶集团搬走“三座大山”的突破,连续建成湛江、越南河静重大工程,经历5.14事件,大步进入新兴产业,加快全球化步伐,直至占领全球钢铁建设市场的60%。本书采用纪实的文体,从微观层面入手,从历史视角切入,展示事实和案例,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在叙述基础上再适当提炼概括蕴含的道理和经验,使得本书具有权威性、亲切感和说服力。所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中冶集团的经验,回答了金融危机以来世界钢铁深度调整中存在的困难与突破的路径。”在极不平凡的五年,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中冶的历史证实了十九大报告这个判断。

  第二,提纲挈领、切中肯綮,抓住供给侧改革主线,把这场改革写得过程曲折,经验突出。

  中国供给侧结构改革因为刚刚发生,还没有一个大部头文学著作出现,《中国力量》可算是供给侧改革第一部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的扛鼎之作。作者判定“实际上,中冶的做法比中央正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早三年。并不是他们有什么先知,而是他们被逼无奈,不得不进行这场背水一战式的自我救赎”。《中国力量》思路清晰,详略得当,以国企命运转变作为研究的基础,以供给侧改革作为研究的中心,以企业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三座大山”、“两大工程”事件作为主体,以转换动能作为重点,以揭示新时代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从而证明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的正确。最终形成“回归主业、整枝去杈、固本强身、转换动能,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的24字经验,进行深入解剖,让人能够学到“实打实”的东西。我国供给经济学权威贾康教授认为:“中冶集团在实践中摸索创新规律,是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经验”。

  第三,以事带论,以论引事,以典型案例为依托,把十九大报告关于国企的核心词汇解读得透彻明了,通俗易懂。

  运用十九大精神分析考评国企改革实践,是本书显著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把大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李锦是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中关于国企内容的重要解读者,眼界高,认识深,他驾轻就熟地把这种政治、理论优势转化到国企改革经验总结中。对于“不均衡、不充分矛盾”、“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给人茅塞顿开之感。作者通过“到有鱼的地方撒网,到有草的地方放羊”的思想产生,及其在珠海横琴岛的地下管廊建设过程,把正确认识“不平衡”“不充分”矛盾而有所作为写得有故事、有情节,通俗易懂。“全要素生产率”在十九大报告中被摆在极为突出的位置。很多人对于这个经济学名词感到迷惑。作者研究中冶集团的河静钢厂项目,中冶人在谈判桌上虎口夺食,在与德、奥、意、日、韩等钢铁强国的顶尖冶金建设企业竞争力的角逐中力挫群雄,得出“总承包方案”便是中冶集团的全要素生产力结论。作者继而指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非所有要素的生产率,而是经过配置后形成的最佳效益”。这样的案例,展开全书俯拾皆是。《中国力量》从实践讲起,从现状讲起,从事实讲起,寓理论于叙事,化无形为有形,用身边的事例、现实的状况和权威的统计数据,把十九大报告关于国企的核心词汇讲清楚,说明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国有企业的要求与希望,作者通过中冶的故事一条一条解读出来。作者写到:“写完全书并作修改才发现,我们是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对中冶集团的五年实践进行观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们在实践中学习领悟十九大报告的精神之旅”。正如中央党校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江生从党的十九大对于国企业改革与发展内容分析后认为:“了解中冶的实践,对学习领悟党的十九大精神会有帮助”。

  第四,博学睿智,奇策泉涌,对国企实践做出点石成金式的提炼,使国企改革发展经验达到新的高度。

  作者对中冶集团刚刚过去的五年历程、发展战略、治理思想与重大工程进行系统性分析评论,多闪耀其智慧的光芒。比如在分析中冶集团加强党的领导力建设时,作者归纳说:国文清2013年提出的“五力”是指党组织领导人的能力,而2017年1月提出的“五力”则是指党组织能力。两个“五力”的融合构成了中冶党的领导力完整的体系。例如,分析“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中冶精神时,作者针对许多人对这句简单直白的口号曾经大感不解,分析到,这是中冶集团面对四面楚歌之时的一种自救,强调的是一种奋勇向前、矢志不渝的精神状态。它与“马万水精神”在内在精神上是一以贯之的,强调的都是对党忠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并且从《论语·颜渊篇》中找出“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话语,论证中冶精神的哲学渊源。作者长于概括与归纳,富于主见,敢于创新,用五句话归纳中冶集团的经验:这是在内部亏损严重、外部产能过剩的双重危机下,奋起自救,杀出一条生路的改革转型典型;这是“回归主业、整枝去杈、固本强身、转换动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验;这是围绕主业进行全过程、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全要素生产率集成创新的竞争力模式;这是围绕加强党的领导这一核心,以提高领导力为抓手,实施政治作风引领、发展战略引领、破解改革难题引领、制度创新引领与企业文化引领的管理体系;这是中央企业在新的伟大历史斗争中维护与发挥国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正确道路。作者的发现力、判断力、归纳力足可以用“强大”这个词来形容,完全可以把这本书作为国企改革的智慧书来读。正如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建国认为:“这本书,经验归纳得好,智慧含量高”。

  第五,寓深于浅,发见于微,写作呈现出大气豁达的史诗风格,给人以感染的力量,可读性强。

  作者政治上站位高,认为中冶集团的实践,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缩影,展示了中央企业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过渡的成功路径。以中冶集团的实践,说明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的判断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是依托中国实践做出的伟大判断。中冶集团自2012年的“回归主业”吹响集结号后,中冶集团从国家战略中演绎出与自身相适应的企业战略,与整个国家发展脉搏相共振。以五年持续瘦身健体、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的改革历程,鲜明无误地向世人宣示,国有企业是国家钢铁建设综合实力的象征,是中国走到世界舞台中央最有力的发言者,能够成为“党和国家最值得信赖的依靠力量”。而在展开时往往都是从直观现象入手,以小见大、引古喻今、由表及里,通过层层抽丝剥茧引导读者最终达到对事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从内容体系安排标题提炼到,从叙论模式到语言手法运用乃至版式设计,独具匠心,且印刷精美。这本书的封面,以蔚蓝色的海洋波浪作底,大红的“中国力量”嵌出,伴以豪放的中国书法,显示出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元素。扉页上供给侧结构战略引领图,记载中冶集团党委提出的新战略、新思路、新举措,展示不同年头不同目标任务,战略布局递进展开,实践逻辑步步相扣,经营业绩年年推高,看了让人一目了然,实是创新之作。除了精彩的文字论述外,章前页与中心插页配以插图,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满足读者延伸阅读的需求和习惯。

  近些年,有些人对国企改革情况并不了解,却武断地得出国企没有什么变化的结论。《中国力量》托付出中冶集团一个自成体系、有机联系、层层推进的改革逻辑系统,实际上,这与我国整个国企改革发展的逻辑系统是对应的、吻合的。一个显著的事实是,中冶集团的五年改革历程,与十八大以来整个中国的改革步调出奇得一致。这本书实际上映射出国务院国资委的工作路线与进程。为所有人了解、理解中国国企改革的现在和未来提供了一个认识窗口。我们佩服作者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国有企业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深入中央企业内部调研,揭示国企运行规律与改革实况,为国企改革与发展做出的扎扎实实的努力。为了解湛江钢铁与越南河静钢铁基地建设情况,作者赶赴位于重庆的中冶赛迪集团调研三次,先后与30多人座谈。正因为以艰苦的调查为基础,作者能够既讲为什么又讲是什么、怎么做,让读者阅读后油然而生出感情共振,以感性的共鸣达到理性的共识,收到解疑释惑、凝心聚力的作用。

  总的说来,该书是一部集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智慧性、可读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相信该书的出版,对于更好地讲好中国国企故事,能更好地凝聚和传递正能量。对于数千家国有企业来说,将为如何总结改革经验会提供重要启迪和帮助;对九百多万国企党员来说,《中国力量》是进行党性教育和十九大精神教育的辅助读本。该书的面世,必将激发起更多的人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兴趣,进一步推动国企改革研究的深入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

  

  《中国力量——中冶集团深化改革重铸国家冶金建设实力之路》

投诉侵权

上一页: 时速200公里中速磁浮技术通过专家评审

下一页: 中国能建广东火电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