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网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
招标网APP 中招APP下载

微信扫码添加在线客服,描述您的问题。

二维码 关闭
《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出炉浙江发力新材料产业

12月10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实现创新资源的全球整合配置,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建成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出炉 浙江发力新材料产业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关于公开征求《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贯彻落实全省“四大”发展战略,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引领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浙江创造转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和“科技新政”相关内容,我厅起草了《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请将修改意见于12月17日前反馈至省科技厅成果转化处。


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是全省大湾区战略实施、高新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浙江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为贯彻落实全省“四大”发展战略,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引领浙江制造向浙江智造、浙江创造转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是我省经济最具活力、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依托丰富的创新资源优势和灵活的市场体制机制,已逐渐成为全省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创业的高地。


(一)基础条件


综合实力雄厚。环杭州湾地区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区位优势突出,已经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截止到2018年,环杭州湾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元,占全省的69%;77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占到全省的83%。


产业特色明显。2018年,环杭州湾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达到90%,规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到全省75%,初步形成了网络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了涵盖关键控制芯片、信息软件到物联网系统、电子商务、网络运营、大数据等完整的网络信息产业体系,钕铁硼材料、单晶硅片、半导体制冷器等若干产品的技术和产量居全国领先地位。


集聚发展格局初现。布局构建了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创大走廊为引领,国家(省级)高新区、特色小镇、产业园区为支撑的产业发展空间载体。截止到2018年,环杭州湾区域国家(省级)高新区数量占到全省的89%,初步形成了集聚发展效益。


产业生态日益完善。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建成了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完善的产业服务链条。集聚了全省近300家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创业服务体系逐渐完备。省市协同、创新创业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初步构建了优良的双创服务生态系统。


(二)发展趋势


技术赋能孕育产业新业态。当前,重大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加速构建新产业新业态,信息、生物、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催生孕育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前沿科技创业、场景式创业、跨区域创业等大量涌现,产业间跨界融合、新的规制变革推动新经济异军突起,为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数据赋能催生产业新形态。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驱动商业创新、生产制造、公共治理、居民就业、教育医疗等各领域产业新形态的崛起和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驱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变革。新时期,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要抢抓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新机遇,发展壮大智能经济、线下和线上场景结合的平台经济、场景经济等新形态,推动大文化、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形态不断涌现。


开放融通重构产业新生态。当前,伴随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向跨领域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新时期,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要紧跟产业创新发展趋势,把握新时代国家对创新发展的新要求,着力开放创新平台搭建,探索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以及健全完善的政策制度,引领辐射区域创新发展。


协同联动提升发展新能级。当前,我国城市群发展进入新阶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省大湾区战略深入实施。新时期,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要以产业集群协作分工为核心,基于优势互补、产业共生,不断增强资源配置功能、集聚外溢功能、互联互通功能,以推进区域合作来优化资源配置,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抢占创新全球化制高点、主动权,全力打造大湾区经济的“配置中心”。

《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规划》出炉 浙江发力新材料产业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全省“四大”战略布局要求,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着力以前沿技术突破培育高精尖产业,以数据驱动加速产业高端化进阶,以服务生态集聚新经济要素,以一体化协同提升产业集群能级,率先实现若干主导产业技术创新领跑,推动主导产业向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跃升。力争把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成为数字经济为主导的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高地,为浙江大湾区建设世界级的创新型城市群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高端引领、突出特色。立足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资源禀赋,以“高端化、特色化”为引领,聚焦关键领域和前沿领域,探索发展新方向、新路径,推动高技术产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


统筹谋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园区平台作用,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明确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打造立体化、差异化、网络化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体系。


开放合作、协同发展。促进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推动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积极链接国内外先进制造业资源,构建跨区域交流合作与对接网络。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2年,将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一流的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


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2个百分点以上。在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新材料领域涌现一批全球领跑的原创技术和产品。


打造数字经济引领的产业创新高地。瞄准世界产业科技前沿领域,集聚一批具有全球视野与战略思维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育一批百亿级国际性创新型领军企业,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诞生一批国际性原创技术发明。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达到140人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


形成一流的产业双创生态。初步形成从创意、研发到融资、孵化、产业化环环相扣的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产业服务生态系统。培育700家以上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聚集创业投资机构500家以上,管理资金规模5000亿元以上,吸引科技创业创新人才35万人以上。


构筑一体化协同格局。杭州、宁波核心辐射成效显著,产业平台作用凸显,培育1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打造一批创新型科技园区,发展一批创新型特色园区。初步形成发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环杭州湾创新共同体。


到2025年,实现创新资源的全球整合配置,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建成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培育新型产业体系


聚焦数字技术、生命技术、材料技术,瞄准未来布局,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海洋高技术、创意设计5大特色产业为支撑,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推进各区域产业错位分工、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形成“151” 新型产业体系。


(一)数字经济


坚持数字驱动,加快突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布局若干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加快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提升发展通讯与网络、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产业。以产业化数字化发展导向,加快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跨境电商、社交电商、新零售、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字地理信息、数字创意、数字安全、数字旅游、数字教育、数字物流、数字港口等领域的应用。以杭州为核心打造数字产业化示范区,发挥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产业链齐全的优势,打造产业数字化的特色产业带。


表1 数字经济重点发展领域


重点领域


发展内容


重点城市


(一)数字技术产业


云计算


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云存储系统、云操作系统、云数据库系统、云平台软件、云安全系统等关键系统,加快形成安全可控的大数据产品体系。重点发展基础性云平台、行业应用性云平台,引进培育面向行业的云应用服务商,打造全国领先的云服务产业体系,成为全球知名的云计算产业中心。


杭州


大数据


以应用为导向,突破大数据关键技术,推动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工业大数据采集与挖掘技术、分布式数据汇聚与交换技术、工业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技术、工业可视化技术、数据中心二层多路径组网技术、数据中心无阻塞组网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


杭州


物联网


加快发展物联网基础器件,重点支持物联网高灵敏度、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件和芯片开发及产业化,攻克射频识别、近距离机器通信等物联网核心技术和低功耗处理器。加强运行支撑软硬件平台、应用开发环境等研发应用,增强系统集成服务能力,推进物联网在数字安防、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示范应用。


杭州、宁波、湖州、嘉兴


人工智能


前瞻布局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量子智能计算等跨领域基础理论研究。重点突破计算机视觉、生物认证 、机器深度学习、自然语言理解、知识图谱、类脑认知、智能决策控制及新型人机交互等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一批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深化在智能安防、智能汽车、智能家居、数字农业、社会治理和消费服务等领域应用。


杭州、宁波、嘉兴、湖州


(二)数字信息产业


通信与


网络


重点发展网络处理器、新型高端路由交换设备等通信设备,加快发展地理信息服务产业、光纤光缆等光通信器件。加快布局适用于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网络处理器、新型高端路由交换设备等高端网络通信系统设备与器件。发展光学电子,扩大提升手机镜头、车载光学系统、手机摄像模组等优势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杭州、宁波、嘉兴


集成电路


重点发展嵌入式中央处理器(CPU)、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通信、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可穿戴设备等领域自主芯片。瞄准芯片未来高端领域和前沿技术,重点发展面向微波毫米波射频、激光雷达、电源管理、IGBT器件和MEMS传感器等智能芯片。引进集成电路先进工艺生产线建设,实现12英寸生产线零突破;加快布局高端存储、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带动封装测试、关键装备发展。


杭州、宁波、绍兴、湖州


新型显示


重点发展新型光电器件、显示膜及发光材料、专用设备,加强超高清显示、柔性显示、大功率发光二极管(LED)、激光全息与立体显示等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行业应用。


杭州、宁波


高端软件


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操作系统、工具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强化发展信息物理系统、制造领域知识库及新型工业应用程序(APP)的研发和应用。


杭州、宁波


(三)数字应用产业


数字创意


加快发展网络游戏、网络视听 、网络文艺、数字影视、数字动漫 、数字广告、互动新媒体等数字文化创意服务。


杭州、宁波


数字安全


加快发展拟态预防、数据加密、电子认证、态势感知、应急响应、容灾备份、安全测试、风险评估等网络安全新产品新服务。


杭州


数字旅游


创新在线旅游租车、在线度假租赁等新业态,推进旅游产品和服务电子商务化,培育基于在线虚拟体验的旅游服务 业,大幅提升在线旅游交易渗透率。


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


数字教育


推动发展“互联网+”教育,建设“之江汇”教育广场,建设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扩大优质开放在线教育。加强教育大数据建设和应用,努力开创新型学习空间和方式。


杭州


数字物流


推广智能仓储,发展仓配一体化服务,发展智慧园区、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等新一代智能物流设施,探索供应链数字化协同发展“无车承运人模式,建设联通国内外的智能物流骨于网。加快智慧物流国际化发展,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数字服务平台,实行“四港联动”,把杭州打造成为世界级物流枢纽节点城市,面向全球提供端到端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杭州、舟山、宁波


数字港口


优化提升港口生产业务协同管理平台。开展智能理货、智能堆场管、智慧引航等建设,打造一批智能集装箱码头和智能散杂货码头。


宁波、舟山


(二)先进制造产业


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硬件技术爆发式涌现、融合式衍生契机,加快攻克制约先进制造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充分运用新技术推动环杭州湾区域先进制造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提升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汽车制造。优化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强化发展关键基础零部件,积极培育发展大型干线飞机制造、通用飞机、关键零部件以及航空服务等航空产业。推动发展智能终端等新产品、新技术。以杭州、宁波为龙头,打造汽车产业引领区;以舟山、嘉兴、绍兴等为核心,打造航空产业集聚区。


表2 先进制造重点发展领域


重点领域


发展内容


重点城市


高档数控机床


重点发展数控立式/卧式精密加工中心、大型龙门镗铣床、大型高精度数控磨床、数控五轴联动/五面体加工机床等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的高端机床产品,加大高档数控机床应用软件、整套解决方案、系统集成。


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


汽车制造


在汽车关键零部件方面,重点发展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电液换档变速箱、重型车辆转向器、轿车与重载卡车轮毂及轴承单元、湿式制动驱动桥等关键零部件。国IV以上车用发动机尾气处理系统、燃油控制系统等系统以及汽车智能驾驶控制设备、高级辅助驾驶设备、汽车电子主动安全控制设备等智能驾驶设备。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快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及V2X技术产业化,推动主动避障、自主泊车、高速公路编队行驶等高级自动驾驶电子产品研发及应用。


杭州、宁波、湖州、嘉兴


轨道交通


大力发展城市地铁(轻轨)、高铁,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地铁综合监控系统,关键零部件(车辆转向架)、车辆架修和大修,牵引电气控制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杭州、宁波


关键基础零部件


加快发展特种铸锻件、轴承、液压件、密封件、传动件、紧固件、模具等关键基础零部件。


杭州、宁波


航空产业


加快发展航空制造产业,在大型飞机领域,重点发展大型干线、支线飞机总装、喷漆、测装、试飞交付等领域;在通用飞机领域,以活塞、涡轮发动机飞机为重点,加快发展2座轻型运动飞机、4——8座载人飞机、小型公务机、水陆两栖飞机、新能源飞机、民用直升机等制造。提升发展零部件,加快航空关键零部件、航空新材料、航空关联电子等特色优势领域提升发展,夯实航空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发展航空服务,加快发展航空商务、教育培训、航空维修、通航旅游与运营、航空运输物流等,推动航空服务业大发展。加快研制大中型无人机、智能无人机和高端航模等系列产品。支持无人机试飞基地建设,提供试验鉴定、飞行器测试、航空体育竞技、无人机应用服务等专业化服务。


舟山、杭州、嘉兴、绍兴


智能专用装备及终端产品


面向机械、家电、电子、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大力发展智能化机械加工成套装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电子制造成套设备、针织服装制造成套装备、注塑机成套设备等,发展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厨电、智能电视、智能小家电、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等智能终端产品,发展数字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智能仪器仪表,设计研发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端电能表、水表、气表、光学仪器等产品。


杭州、宁波、湖州


智能


机器人


发展弧焊机器人、真空(洁净)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重载AGV等标志性工业机器人。突破提升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速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加快研发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与合成、解析与交互、导航及定位、机器人跟随、多机调度、机器人底盘等六大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扶持智能教育、公共服务、智能导游、老幼陪护、安保执勤等领域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发展。


杭州、宁波、湖州、嘉兴


智能系统解决方案


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智能应用系统建设,重点推进智能生产、智能民生、智能社会治理、智能健康养老等智能应用,逐步扩大智能应用的覆盖范围,促进生产效率、服务效率、管理效率大幅提升。


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湖州


(三)新材料产业


抢抓新材料产业新兴细分领域发展契机,加快推动新材料高端化发展。立足优势,瞄准行业需求,面向前沿,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加快打造特色产业链,促进新材料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以“链式发展”为导向,提升发展稀土磁性材料、电子硅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光伏材料、化工新材料、海洋新材料等优势产业;以“支撑行业”为导向,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材料、高性能膜材料以及电子信息与智能材料;积极发展石墨烯、3D打印材料以及材料基因组等前沿领域。支持宁波、杭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协同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优势新材料产业集群。


表3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重点领域


实施内容


重点城市


(一)特色优势产业


稀土磁性材料


以智能制造装备、家用电器、轨道交通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下游应用领域需求为牵引,重点发展稀土磁性材料、软磁材料、磁体元件、永磁电机。


宁波、嘉兴


电子硅材料


围绕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与半导体器件、高性能光纤等产业需求,重点发展11N多晶硅、高纯石英玻璃光纤棒等材料,打造“氟硅原料——超净电子化学品/石英玻璃/氟硅弹性体——集成电路与半导体器件应用”产业链。


杭州


高性能金属材料


以轻质、高强、耐腐蚀、绿色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等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汽车轻量化用铝合金材料、镁合金材料;培育发展航空航天用低成本高性能钛合金材料、镍铝系新型高温合金产品、高性能不锈钢材料等。


宁波、湖州


高性能纤维材料


重点发展高性能玻璃纤维、碳纤维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积极开发复合材料低成本规模化制造技术,拓展其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打造“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装备”产业链。


绍兴、杭州、嘉兴


光伏材料产业


围绕先进太阳能利用产业需求,重点发展太阳能微晶硅薄膜电池、长寿命真空集热管等关键配套材料及ORC螺杆膨胀发电机组。重点攻关多晶硅低能耗提纯技术、微晶硅薄膜择优取向技术,推广应用光热发电技术,打造“工业硅粉——高纯多晶硅——微晶光伏组件——高光热发电系统”产业链。


嘉兴


化工新材料


依托原油炼化、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等基础,重点发展工程塑料、特种橡胶,以及螯合剂、功能性涂料、表面活性剂、水性树脂、绿色溶剂、电子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产品。


宁波、舟山、嘉兴、绍兴


海洋新材料


重点发展海洋重防腐涂料、海洋密封材料、页岩气开采压裂件及输送关键材料、水下高标号混凝土增强材料、航体减阻防污材料等;重点谋划“海洋新材料——装备关键部件制造——高端海工装备、平台”产业链。


舟山、宁波


(二)行业应用关键材料


新能源汽车材料


重点发展锰酸锂、镍钴锰锂氧化物和磷酸铁锂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高安全性含氟电解液和聚合物隔膜,钛酸锂、碳硅复合负极材料,先进碳材料等关键配套材料;重点攻关高纯度电解质制备与复配技术、高比容电极和耐高温隔膜制备技术,突破快速固化树脂及快速胶接剂技术、复合材料设计技术、碳纤维预成型技术、复合材料快速成型及自动化装备技术等。


杭州、宁波


高性能膜材料


重点发展工业污水处理MBR专用耐洗含氟膜、反渗透、中空纤维膜等高性能分离膜材料,全氟离子交换膜、高透光耐候ETFE膜材料,工业高温捕尘用全氟膜、高性能陶瓷分离膜、大型渗透汽化膜、高性能光学膜材料和膜集成应用技术。


宁波


电子信息与智能


材料


发展微纳器件制造与封装材料、表面功能薄膜材料、光电材料、光纤材料、RFID材料、建筑节能材料、硅衬底、柔性显示膜与功能涂层工艺等;发展磁性、应力、光敏感等材料,发展微、纳尺度的磁电敏感材料、柔性磁电薄膜类材料;发展微纳加工技术,满足物联网、可穿戴产品的需求。


嘉兴


(三)前沿新材料


3D打印材料


面向航空航天、汽车、家电、文化创意、生物医疗、创新教育等六大行业领域应用需求,重点发展熔融沉积成型、直接金属激光烧结、电子束熔炼、高分子选择性激光烧结、光固化成型、分层实体制造等工艺技术;重点发展热塑性塑料、共晶系金属材料、金属合金材料,金属粉末、陶瓷粉末等材料。


杭州、宁波


石墨烯


重点发展石墨烯粉体、石墨烯薄膜等原材料,面向先进电池/超级电容器、改性塑料/橡胶、功能涂层涂料、导热散热材料和柔性电子器件等重点领域适用的应用材料与器件。


宁波


材料基因组工程


开发高通量、自动流程、多通道、并发式集成计算系统,支持高端制造业所需先进材料的快速、低耗、创新发展。设计、制造高通量多通道材料合成的智能化工艺设备。探索建立统一科学的数据库信息技术和云数据共享机制。


宁波


(四)生命健康产业


加强高技术创新引领,发展世界一流的生命科技产业。提升发展医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快发展新药研发、特色原料药及药物制剂等生物医药领域。积极发展健康信息服务、数字健康、数字养老等健康服务领域。以杭州、宁波为龙头,打造高端医疗装备及器械和健康服务示范区;以舟山、宁波、绍兴、湖州为核心,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分工协作、联动发展的产业研发及制造带。


表4 生命健康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重点领域


发展内容


重点城市


(一)医疗装备及器械


医药装备制造


重点发展穿戴式智能检查类产品、成台套智能网络检查设备、移动手术急救车等手术装备、智能化护理设备、康复设备、特种陪护机器人等。大力发展联动和成套制药设备、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制药行业专用环保治理工艺技术与装备以及高效节能设备,支持原料药企业和有条件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整合发展智能医药装备产业。


宁波、杭州


医疗器械


重点发展生物信息肝病治疗仪、血液透析装置、婴儿培养箱,以及高端医疗耗材等特色优势领域。重点突破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全数字化彩色三维超声影像诊断系统等大型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一体化手术室、多功能激光治疗设备、微创手术及介入设备等先进治疗性设备,生物人工器官及工程组件、人缘化或适宜人体的生物医学材料等高端领域。


杭州、宁波


(二)生物医药


新药研发


创新发展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靶向性治疗药物,开发形成一批防治肿瘤、心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蛋白质类药物、个性化基因药物及生物疫苗。重点加大针对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和常见慢性病的诊断试剂研发。重点在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以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机理、功能和提取技术的研发为突破,重点研发基因工程药物、药用氨基酸、抗生素、微生态制剂药物等一批有特色、高效能的海洋生物药物,开发一批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


杭州、舟山、宁波、绍兴、湖州


特色原料药及药物制剂


加快微生物制药技术和控释、缓释、靶向定位、透皮吸收、微球、微囊、微丸等新型制剂技术的应用,围绕抗肿瘤、抗病菌感染、心血管疾病防治、抗抑郁、糖尿病及代谢综合症防治等重大疾病领域,重点开发氨基酸、核酸、多肽、多糖类的创新药物和特色原料药,做强维生素、激素、药用辅料等优势产品。


杭州、绍兴


(三)健康服务


健康信息服务


以实体医院和区域医疗云平台为依托,探索发展网络医院,开展导医、预约、咨询、指导、随访、监测等在线健康管理服务和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上诊疗服务。积极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网上支付、远程培训等健康信息服务业务。


杭州、宁波


数字健康


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研发医用服务机器人、生物三维打印和可穿戴设备,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行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


杭州、宁波


数字养老


发展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设备、生活服务机器人等,推进智慧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发展慢病管理、康管理咨询、生活照护等服务新模式。


杭州、宁波


(五)海洋高技术产业


以智慧海洋工程建设为引领,重点发展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能等海洋高技术制造,加快发展海洋大数据服务、港口物流、航运金融服务等海洋高技术服务,加快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口经济圈,增强港口经济圈的辐射带动能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以舟山、宁波为核心,打造全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带。


表5 海洋高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重点领域


发展内容


重点城市


(一)海洋高技术制造


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积极发展LNG运输装备、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海洋勘测与海底布缆船舶等海洋工程装备,提升发展船用大功率柴油机、船用驱动电机等高技术船舶关键零部件。


宁波、舟山


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低成本、高效能、大型海水淡化装备。


舟山、宁波


海洋生物资源利用


加快发展海洋创新药物、生物制品、功能食品、新型海洋生物材料。


宁波、舟山


海洋能


重点发展海上风能、潮流能、海岛清洁能源等。


舟山


(二)海洋高技术服务


海洋大数据服务


加快发展海洋地理信息与遥感探测系统、船联网系统、海事卫星系统等海洋软件与系统。培育发展深海观测、海面监测、遥感遥测等领域的大数据采集、分析处理、云存储、云计算等服务。探索发展海洋资源调查、海洋自然灾害、海上事故检测等海洋信息服务。


舟山、宁波


港航物流服务


重点发展大宗商品集散、集装箱运输、仓储及货物加工、货物配送、信息服务等综合服务,培育发展船舶管理、海事服务、资格认证、咨询评估、会计审计等配套服务,构建现代化港航物流及服务体系。


宁波、舟山、嘉兴


航运金融服务


围绕中国(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发展大宗商品融资服务、第三方支付清算和跨境结算服务。培育发展船舶融资、航运租赁、金融仓储、航运保险等业务。


舟山


(六)创意设计产业


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作为助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增强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对相关产业的渗透提升和带动能力,推动实现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推动专业设计服务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等领域,鼓励依托专业设计服务发展创意农业、体育文创等新兴业态。


表6 创意设计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重点领域


发展内容


重点城市


工业设计


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领域,运用设计工具,开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装备和产品,更好满足移动化、微型化、巨型化和超常环境工作的要求。


杭州、宁波、嘉兴


时尚设计


面向服装服饰、皮革制品、家居用品等行业,加快发展时尚设计产业,着力推进时尚产业与国际接轨;通过营销拓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促进品牌不断提档升级,并培育一批设计师品牌。


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


(七)未来产业


面向未来,加快攻克一批基础型、应用型技术,前瞻布局量子信息、柔性电子、区块链、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拓展应用场景,探索行业应用,推动未来产业快速发展。


表7 未来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重点领域


发展内容


重点城市


量子信息


突破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传感和测量等技术研发与试验验证,加快量子通信沪杭甬干线和中心城市城域网建设,推进其在政府部门、军队和金融机构等的试点应用。


杭州、嘉兴


柔性电子


加强柔性显示、柔性传感、柔性固体器件等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发展医疗健康、新型显示、智能硬件等领域的柔性电子产品。


杭州、宁波、嘉兴


区块链


突破分布式账本、非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技术研发,推进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教育、医疗、公益、供应链、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打造杭州区块链之都。


杭州、宁波


四、壮大产业发展主体


顺应创新全球化发展趋势,聚焦人才、技术、资本三大产业创新要素,积极对接全球创新尖峰地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一)壮大高科技企业梯队


按照“分类施策,创新提升”原则,聚焦科技型初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加快构建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创新型企业梯队,打造产业高端化、创新化发展生力军。加快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推动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向高成长、新模式与新业态转型,遴选培育一批掌握产业“专精特新”技术的科技型高成长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推动环杭州湾各市建立健全“国高企”培育库机制,根据知识产权、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等指标发掘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纳入“国高企”培育库,进行跟踪对接、主动服务。深入实施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赋能提升,促进数字化转型,支持企业做精做深产品和服务,形成一批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壮大行业领军企业群体,深入实施领军企业“雄鹰计划”、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凤凰行动”计划,推动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平台化发展战略、企业上云行动,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建设开放式创新基础设施,构建以平台企业为核心,数据驱动及模式创新为引领的新型产业生态和价值网络。


(二)引培一流产业人才


围绕数字经济、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入实施国家省市各级人才计划,引进集聚一批带项目、带技术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推动环湾区域各县(市、区)围绕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构建产业发展紧缺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绘制产业人才地图。积极推进部署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服务站建设,鼓励创新“以才引才”“项目引才”“大赛引才”等模式,加强市场化引才、精准对接引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以技术入股、期权出售等方式引入高端人才,支持企业以顾问指导等柔性方式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创新活动。


五、构建产业创新体系


坚持“高举高打、瞄准前沿、开放创新”原则,以建设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开展重大技术创新专项为抓手,协同创新,不断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供给源头,夯实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级。


(一)部署重大产业创新平台


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研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响应国家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战略布局,推动采取自建、共建等多种方式,统筹环湾地区科技资源,积极谋划数字技术领域大科学装置,争取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布局。充分发挥浙江大学、阿里巴巴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与省内外大院名校合作,加快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等高端创新机构建设。推动企业自建或联合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专业性、开放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聚焦行业共性技术,开展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水平建设西湖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推动实施重点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在有条件的科研院所与属地高校之间探索深度融合。


表8 重大产业创新平台


序号


类别


建设内容


1


高能级研发平台


谋划建设数字技术领域大科学装置等国家级科研平台,重点推进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甬江实验室等建设。


2


协同创新平台


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国家数据智能技术创新中心、浙江省微纳技术研发开放平台、新华三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


3


名校名院


西湖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分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材料学院等。


(二)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围绕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聚焦网络信息、高端设备与工艺、新材料等数字经济领域,加快推动省市县联动,全面组织动员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突破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动引导设区市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重大战略性产品(装备),推动部署“未来产业”研发专项,开发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


(三)加快产业技术转移转化


依托浙江科技大市场、各市科技大市场体系,谋划建设全球技术交易中心。加速推动国际技术转移,面向德国、日本等先进地区,推动企业主体加快引进和利用一批国际先进技术成果。推动省属高校院所全面梳理科技成果资源,发布科技成果目录,建立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原则,推动企业根据转型发展需要,提炼技术创新方向、凝炼技术难题,通过采取委托开发、联合研发等项目纽带合作方式,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下游应用企业共同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鼓励企业、高校院所采取产业联盟、成立研究实体等方式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围绕行业性重大共性技术研发开展合作。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对外投资、技术并购、技术购买等方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成果。推动在深圳、上海等国内创新高地,欧洲、日本等技术创新强国布局离岸研发平台,建设海外孵化器、国际合作产业园等,形成“境外研发、本地转化”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产业价值链布局。


六、优化产业双创服务


以提升发展区域科技服务业为核心目标,以“强化硬载体,提升软服务”为发展路径,完善专业化创业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升发展科技服务业,打造双创服务升级版。


(一)完善专业化创业服务体系


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依托国家(省级)高新区、特色小镇,国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布局建设一批众创空间。推动龙头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实施区域科技企业孵化器清零行动,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各高新区、产业基地全覆盖。加快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互联网融合创新,推动各类科技园、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基地、产业园等加快公共研发与中试实验工场建设,承接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前期的中间性、放大性试验试制或工程化试验。


(二)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高标准推动杭州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宁波新材料产业、嘉兴南湖电子信息(智能硬件)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一批全省示范样板。围绕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布局建设集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省级计划给予支持。结合行业特点,有效集聚资本、技术、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构筑开放、共享、协作、共赢的产业生态体系,为推进产业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快产业与金融资本融合


建立健全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资本筹集机制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市、县(市、区)、高新区天使基金、创业基金投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团队,优先支持国内外知名天使投资人和天使投资机构、科技信贷机构、科技保险机构在“三廊”集聚发展。鼓励银行与投资机构开展信贷投放与股权投资相结合的外部投贷联动融资服务,推广面向创新型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融资保险、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科研人员保障、研发中断、产品研发责任、新产品试用等保险品种。


七、构建一体化新空间


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功能载体区域分布特征,统筹规划布局全域创新功能、产业功能,整体构建“三廊多基地(园区)”的产业空间格局。


(一)强化“三廊”辐射引领能力


围绕高度集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创新要素、大幅激发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协同优势的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G60科创走廊(浙江段)。强化创新资源空间耦合,打造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协同创新体系。加快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引进建设国际一流的重点科研平台,引进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增强创新源头。建立健全创新资源跨区域合作机制,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推动科创大走廊跨区域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建立创新资源共商共建共享机制,打通跨区域合作通道。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科创大走廊创新创业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科创大走廊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新共同体,浙江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表9 三大科创大走廊重点任务及平台载体


序号


名称


发展导向


重点平台载体


1


城西科创大走廊


一是国际水准的创新共同体。整合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开放式创新平台,吸引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导数据流、技术流、物质流、人才流在科创大走廊的集聚,打造国际水平的创新联盟、外国人创业园。二是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省市校企共同努力,合力共建网络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在网络信息、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科技、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源头创新支撑,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三是浙江创新发展的主引擎。聚焦七大产业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形成以信息经济为引领、高端服务业为主导、智能制造业为支撑的科创大走廊产业新体系,成为引领浙江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浙大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三大科技城,梦想小镇、云制造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等特色小镇和创新区块。


2


甬江科创大走廊


坚持“科创主导、以轴带面、共建共享”原则,以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引领性科创策源地为战略目标,重点建设三大战略高地:一是全球领先新材料科创中心。依托中科院材料所等科研基础优势,聚焦高端磁性材料、合成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集成电路材料、石墨烯等未来重点创新方向,集聚一批科研走在前列的国际性研发机构、团队和人才,打造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新材料产业创新竞争的主平台。二是建设全国智能经济发展高地。落实“数字经济一号工程”,顺应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趋势,依托宁波软件园等平台和智能制造研发类科研院所,大力发展以工业互联网为主的数字产业,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打造引领宁波智能经济发展,并为全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示范的样板。三是建设创业创新创造生态优区。重点承担科技研发与科技转化核心职能,推动科研体制改革、优化政策供给,推动“政、产、学、研、金”联动发展,营造科研、交易、转化、孵化、创业等多元创新空间,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校、院所、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


南北高教园区、新材料研发园、宁波国家高新区核心区、文创港、时尚东外滩、北仑滨江新城、江湾智创小镇、创智钱湖片区。


3


G60科创走廊(浙江段)


一是开放型区域科创要素对接服务平台。依托“东接上海、西联杭州”的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使得人才、技术、资金、装置、机构、项目、政策等要素夸行政区划限制自由流动、自由组合的体制机制创新。二是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孵化之城”。充分发挥区域内现有的省校(院地)合作的先行优势,不断巩固省校合作成果,继续引进大院名校,全面深化省校(院地)合作,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有机结合的创新发展模式,承接长三角重大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三是创新型产业集聚引领区。聚焦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不断提升优势产业的规模和能级水平,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产生前瞻性、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提高参与国际创新竞争的综合实力。


嘉兴科技城、秀洲国家高新区、嘉善通信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平湖先进装备智造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


(二)强化“多基地(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培育、集聚壮大,聚焦创新、孵化功能,加快提升发展国家高新区、省级高新区、特色小镇等重点园区载体,全面支撑大湾区打造全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将国家高新区打造为新兴产业的孵化器,支持以“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加快整合条件较好的省级高新园区,推动产业化基地不断向分园转移。加快推进舟山国家高新区创建进程,实现湾区国家高新区全覆盖。支持省级高新区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并高标准编制发展规划,根据发展需要部署创新创业基地、人才基地、平台载体等建设,集聚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创业资源,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针对建设期满三年和创建未满三年的高新区提供分类指导,组织专题开展调研辅导。推动特色小镇聚焦特色产业打造具有良好的产业生态和产城融合成效的创新创业社区。支持特色产业明显的产业空间平台创建特色小镇,统筹优化功能布局,超前配置基础设施,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表10 重点高新技术产业载体


序号


类型


载体名称


1


国家高新区


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萧山临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波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绍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州莫干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嘉兴秀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


省级高新区(27个)


嘉兴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余杭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上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萧山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新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湖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舟山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嵊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柯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杭州青山湖高端装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中)、舟山船舶装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中)、湖州现代物流装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中)、宁波杭州湾高性能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中)、诸暨现代环保装备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中)、余杭生物医药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中)、绍兴现代医药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中)、嘉兴南湖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中)、宁波江北光电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中)、乌镇大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中)、嘉善通信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中)、长兴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中)、安吉绿色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中)、平湖先进装备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中)


八、推动协同开放发展


(一)构建全省一体化发展格局


深入推进全省一体化建设,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引导建立各具特色、协调共进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以杭州都市区、宁波都市区建设为核心,加强与金义都市区联动统筹,打造大湾区产业发展的主引擎和引领极。重点加快杭州、宁波核心城市建设,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国际时尚智造为主线,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沿湾智造大走廊、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等功能平台为主要载体,强化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分工协作和深度融合。支持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重要节点城市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提升综合实力,加快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区域城市体系。


(二)融入长三角产业生态圈


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开展长三角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融入承接上海、南京等区域产业、技术、人才、企业、资本等要素联动发展的重要载体。重点聚焦151产业体系,支持环杭州湾产业带现有协会、联盟、龙头企业牵头,联合社会中介组织,组建跨区域产业发展联盟,推动建设一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加快跨省合作园区建设步伐,承接优势产业转移及产业化。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现产业带区域与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信息互联互通。积极参加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国际创客大赛、国际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等区域性创新活动,促进创新资源双向流动与开放。


(三)融入全球产业价值网络


发挥区域民营经济活跃的特色优势,推动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并购、技术合作等多形式的产业合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在境外搭建合作研发、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等平台基地,对接境外创新资源开展创新创业。加快部署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加强与跨国公司、国际学术组织和第三方中介组织等合作,在产业带内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园,加速人才、资本、技术的国际双向流动。


九、实施保障


(一)加强区域统筹联动


坚持“省市协同,部门联动、优化集成”的原则,设立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领导小组,建立省、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多级联动机制,统筹指导和协调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问题解决和重要工作推动,形成区域合作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各市级层面科技部门要加强研究,省科技厅协助组织各方面力量加强攻关,整合各方资源,确定重点产业、技术,切实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建立信息通报和责任机制,加强督促检查。


(二)创新产业招商模式


支持环杭州湾各县(市、区)、高新区制定并发布高新技术产业地图,明确各区域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建链补链”领域,针对性开展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和科技招商。加强区域招商协作,针对重大项目和重大创新平台的引进,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科学确定引进项目的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建立健全产业招商和区域协调发展用地保障,逐步将存量建设用地盘活作为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用地的主要来源,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安排集中向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倾斜。


(三)强化产业政策支持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各项高新技术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加快推动在产业双创服务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产学研技术合作等方面的政策创新。省里牵头在产业支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改革创新等方面积极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各市要根据本规划,结合自身实际,从全省产业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出发,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压实主体责任,确保完成各项任务。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开展政策实施调查,跟踪分析政策落实情况。


(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依托自创区、自贸区体制机制灵活优势,探索构建“双自联动”体制机制,实现自创区和自贸区政策互动、联动发展。加快建立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社会信用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风险管控体系,增强产业政策对新业态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探索推动国家高新区、产业园区/基地开展人事薪酬管理机制试点。深化民企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探索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分配和激励制度。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19年12月9日


投诉侵权

上一页: 扎实推进“总部机关化”问题专项整改工作|附一张图解

下一页: 中国能建两项工程获评2018-2019年度鲁班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