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网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
招标网APP 中招APP下载

微信扫码添加在线客服,描述您的问题。

二维码 关闭
深化风险防控笃行实干保障水运安全

广西水运资源丰富,拥有纵横交织的内河网络及重要沿海港口。在交通运输部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广西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和高水平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为牵引,全力推进水运现代化进程。

目前,广西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有117个,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近6000公里,水路客、货运量显著增长,水路货物周转量综合占比超过50%,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北部湾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跻身全国前十。未来,随着平陆运河的开通,广西水运将迎来新一轮发展,对区域经济乃至共建“一带一路”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在运量扩增和极端天气加剧等情况下,确保水运安全成为提升物流效率、维护成本优势及优化整体布局的关键基础。广西交通运输系统秉持工程师精神,把防控风险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将工程师精神贯穿水运管理全过程各环节,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以负责任的态度扎实筑牢水运安全防线,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交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水运安全“连锁反应”特性突出

水运安全的“连锁反应”特性尤为突出,不仅关乎物流畅通,更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紧密相连,一些环节的波动都可能引发广泛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恢复工作复杂耗时。内河航道和港口事故由于涉及到水域清理、船舶打捞、航道修复或港口设施重建等工作,所需时间往往较长,恢复作业复杂度高,可能导致长时间的物流中断。

其次,替代方案有限。公路运输在遭遇事故或拥堵时,可通过调整路线较为灵活地绕行。相比之下,内河航道和港口的替代方案有限,一旦主航道或关键港口受到影响,寻找替代的水上运输路径或转移至其他港口往往成本高昂且耗时。

最后,生态环境影响大。水运事故引发的油料泄漏、化学品扩散等,对水质造成破坏,影响水生生物多样性,甚至危及饮用水安全。生态恢复通常耗资巨大、周期漫长,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影响。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近年来,广西聚焦提升交通本质安全水平,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安全风险的底线,多措并举守护八桂水运“生命线”。

一是推进安全共治。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建立协作机制,明确了各级政府和部门、企业的安全责任,形成了跨部门合作的综合治理格局。建立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通过联合演练和信息共享,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是构建系统化管理模式。广西交通运输系统把防控风险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把安全作为首要价值追求,通过实施一系列具体策略和措施确保安全工作有抓手。具体可以归纳为“12345”,围绕责任制这1条主线,持续完善事故预防和应急管理2个体系,紧盯重大风险、重点区域、重要时段3个重点,深入实施风险管控、群防群治、精准执法、科技兴安4项工程,锚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较大事故持续下降,重要时间段不发生重大险情及遏制重特大事故5大安全目标。通过明确责任、强化抓手、量化目标的策略,广西交通运输系统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7年“双下降”,港口航道领域连续多年实现“零事故、零死亡”。

三是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广西水运在设计、建设和运营各阶段均设定了严格的安全标准。航道与港口设计超越常规要求,考虑极端气候条件,加固防波堤和护岸结构,如长洲水利枢纽的高标准防洪设计,可确保极端天气下安全运行。部分港口航道利用数字化模拟应对极限情况,制定预案并通过实战演练不断优化,应急响应时间缩短20%。

四是安全与效率并重。西江航运干线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广西交通运输系统通过内河船闸统一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了安全与效率双赢。采用“三统一分”(即统一报到、统一调度、统一信息发布与分开运行维护)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船闸的通行能力提升了24%。北斗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船舶智能化调度,极大提高了通行效率,让西江航运干线“黄金”成色更足。

构建韧性安全体系

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广西交通运输系统将全力优化提升内河航道网络,构建干支衔接、畅通高效、江海直达的内河航道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的现代港口体系。到2035年,广西将基本建成以“一纵一横六干三支”骨干航道网为支撑,以主要港口为枢纽,沟通云贵、通达北部湾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广西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进入全国水运强省行列。

面对日益复杂的水运安全挑战,广西交通运输系统将坚持以安全作为首要价值追求,将“生命至上”的理念深植于水运安全文化之中,融入到每位从业者的行为习惯里,形成全民共守的安全共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安全隐患早识别、干预;在设计、建设和维护中,采用先进材料与技术,确保设施的耐久性与抗灾能力;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网络;持续提升安全监管的动态化、精准化水平,提升区域协同能力。

广西交通运输系统将加大科技投入,推动智能船舶、无人航行、远程监控等技术的应用;建设响应快速、救援有力的安全体系,优化应急资源布局,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最大限度降低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投诉侵权

上一页: 关于恢复部分药品挂网采购资格的通知

下一页: 青岛港启动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