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网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
招标网APP 中招APP下载

微信扫码添加在线客服,描述您的问题。

二维码 关闭
外资险企入华掀起小高潮 但盛况难再老问题如何破?

  对于国内保险市场来说,2018年可以称得上是艰难的一年,财险业随着商车费改进入竞争白热化阶段,寿险业在“回归保障”的路上转型艰难。然而,外资对中国市场的热情却不仅没有减退,反而更加高昂。

  11月26日,法国安盛与安盛天平的五家中资股东已签订股份出售和购买协议,收购五家中资股东所持安盛天平的合计50%的股权,交易总对价达约46亿元人民币。交易完成后,原已持有安盛天平50%股权的法国安盛将实现全资控股。

  另一家全球保险巨头德国安联集团近日也有大动作。11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批复,同意德国安联集团筹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这是我国首次批准由外资筹建保险控股公司。德国安联集团在我国保险市场的布局不可谓不广:中德安联人寿、京东安联财险、太保安联健康三大领域子公司均在其麾下。

  美国安达保险集团同样难掩其对于国内险企的兴趣。此前,美国安达保险集团通过旗下子公司,合计持有华泰保险集团超过21%的股权,为其第一大股东;2018年,其两次收购华泰保险股权,如两笔交易获批,美国安达保险集团在华泰保险集团的持股比例将提高至26.17%,进一步巩固第一大股东之位的同时,华泰保险集团还将因此变身国内首家合资保险集团。(详情请见《资本几多暗战,华泰保险谁主沉浮?》)。与此同时,美国安达保险集团在国内还有一家全资子公司——安达财险。

  此外,还有一批外资力图开辟中国市场。9月,大韩再保险公司获批在华筹建分公司,同时,法国教育健康相互保险公司获批设立北京代表处;5月,香港富豪李泽楷旗下的富卫人寿保险(百慕大)公司向银保监会提交了筹建富卫人寿保险公司的申请材料……

  可以说,外资开启了自2001年以来的另一轮入华潮。其直接推动因素无疑是金融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支持,但另一个因素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在“保险姓保”的行业发展基调之下,国内保险市场本身对于外国保险公司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加大。

  普华永道中国保险业主管合伙人周星表示,回归保障,使得国内保险市场的发展更加理性,同时,也让外资险企精细化的客户管理体系、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等价值逐步凸显出来。这是推动外资进入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随着百万医疗等保障型产品热销,国内消费者的保险意识逐渐被激发,消费者对于健康、养老保险等相关产品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也让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力和需求得到释放。

  然而,进入市场只是个开始,之后如何在这个市场中生存,或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从过往经验来看,外资险企在华的发展并不算顺利,自第一家外资险企——友邦保险(港股01299)入华26年来,虽然数量上实现了由0到50家的跨越,但其市场份额却没有大的增长。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2017年底,外资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仅占寿险整体市场的9.84%,外资财险公司则仅占财险市场的1.85%。

  更重要的是,26年来,国内的保险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下这个行业的转折点上,外资险企将如何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在这过程中又将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

  问题一

  还有多少新“玩家”等待进场?

  尽管诸多外国保险公司正在加速在华布局,但是中国加入WTO前后那般排队入华的盛况或许难以再现。

  自2018年4月的博鳌论坛以来,银保监会接连公开表态将进一步放宽对于外资险企入华的要求,相关规章制度也在加紧修订之中。不过,从近期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来看,相关政策最大的变化在于:

  1. 将放开外资持股比例上限,合资寿险公司外方股比放宽至51%,且3年后不再设限。

  2. 取消了外资险企在注册地外开设新公司时要增加不少于人民币2千万元的注册资本的要求。

  3. 取消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的要求。

  但对于新设立的外资险企需要注册资本金最低2亿元、申请的外国保险公司须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且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50亿美元等门槛要求并没有放宽。这从一定程度上仍然对一些国外的中小保险公司入华有一定限制。

  而全球的保险巨头中,大多数已经在中国市场有所布局。在2018年世界财富500强排名前15的外资保险公司中,包括法国安盛、德国安联、英国保诚(港股02378)、意大利忠利、慕尼黑再保险、日本生命、美国大都会、荷兰全球人寿、苏黎世保险等9家保险巨头均已在中国参与设立了保险公司或相应的分支机构。

  因此,对于这些“不差钱”的保险巨头来说,此时或正是扩大控股权、进一步深入中国市场的好时机,近期安盛、安联、安达的举措也正反映了这一点。

  问题二

  新晋“玩家”以何种方式进入?

  当然,在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对于新申请入华的外资险企来说,“开闸放行”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提高。因此,也势必会有诸如富卫人寿等尚未进入中国大陆的外国保险公司跃跃欲试。那么,对于这部分新晋“玩家”来说,以何种方式进入是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普华永道中国保险业主管合伙人周星给出了她的建议,她认为,通过新设、收购还是参股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其难易度是不同的,如何选择要取决于外资对企业的定位、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程度、集团的风险偏好以及人才的完备性等。

  而对于想要以合资方式进入的外国保险公司来说,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至关重要,毕竟,过去的合资公司中外股东不合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周星表示,除了经营理念相符之外,在政策方面,如当前中国监管部门对于险企股东资质的新要求,以及对大型国企集团去非主营业务的要求等等,都应该纳入权衡和考量的范围。

  问题三

  中西文化与市场发展阶段的差异怎样融合?

  对于合资险企来说,这已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即便是对于外商独资的险企来说,如何与中国市场融合,如何发掘并切实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等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在管理模式上,外资险企的决策机制较为复杂,很多决策甚至要向国外总部报批,这样的速度在中国市场上是比较吃亏的;在经营方式上,中国有着传统的“关系”文化,包括与政府、企业、社会的关系,外资险企比较难适应,也缺乏相关的基础。

  而中意财险总经理袁颖晖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人才储备。对于外资险企而言,其对于保险人才的需求相较一般中资险企显然要更加特殊,既需要满足外资股东的要求,又要熟悉中国本地市场情况,做到真正的“接地气”,实际上是给外资险企的人才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形势之下,如何破解这些老问题,对于外资险企的经营发展来说无疑亟待思考。

  问题四

  国内保险科技创新步伐怎么跟?

  在BAT等互联网巨头的带动之下,国内互联网浪潮逐渐延伸到国内的生产、消费、金融等各个领域。2017年,保险业也迎来了科技元年,各项保险科技平台大爆发,毫不谦虚地说,在保险科技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相较而言,虽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互联网普及程度远早于中国,但受制于严苛的监管等因素,其金融业的数字化程度总体水平与中国相差并不大。(详情请见《安联保险集团转型策略全解析,一个国际巨头的自我修养》)。因此,对于外资险企来说,如何适应国内险企的科技创新节奏或也将是一大挑战。

  可以看到,或许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问题,一些外资险企正在加速与本土互联网巨头的融合发展,例如安联财险,已经吸纳京东成为最重要的股东之一;而国泰财险更是彻底的放弃了控股权,吸纳蚂蚁金服成为控股股东。新兴的互联网巨头仍在不断崛起,其中一些已经对保险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外资险企牵手互联网巨头依旧机会多多。

  问题五

  诸多“隐形”限制怎么破?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文规定的政策规章之外,外资险企在经营的过程中,还有诸多“隐形”限制。

  例如在设立分支机构方面,虽然外资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审批原则及标准与中资保险公司并无明显不同,但在实际中,外资保险往往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一般而言,外资险企最多一年开设两家省级分支机构。

  例如在具体的业务方面,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政策上看,外资险企和中资险企的经营范围没有区别,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关系到国计民生、金融安全等领域的险种,如企业年金、农险等险种外资险企很难获得经营资质,民生工程等非车险的重大项目外资险企也很难竞标。此外,当前热门的大健康领域,许多与医疗、养老相关的数据外资险企很难拿到,从而将对健康险、养老险等相关业务产生影响。

  因此,在这些“隐形”限制没有彻底消除之前,外资险企如何定位、如何开展业务无疑还存在额外的挑战。

  问题六

  政策“真空”地带尚待完善

  国内保险市场虽然长期快速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依然较为初级,最明显的问题之一就是政策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真空”,这也阻碍了国外部分特色险企的进入。

  近期,“相互保”变身“相互宝”一事让相互保险——这种最原始的保险形态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内相互保险取得较大进展:2015年,原保监会印发《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2016年,3家相互保险社获批……但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在相互保险的立法方面也依然存在一定“真空”。

  10月份刚获批设立北京代表处的法国教育健康相互保险公司(MGEN)对此深有感触,据其内部人士介绍,MGEN作为一家相互保险集团,愿意分享自己的以及国际相互保险发展经验,甚至投入资金以支持一些有意义的项目落地。但就目前来看,《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对于外国企业成为主要发起会员的资质和程序尚无明确规定,同时,由于发起设立相互保险公司并非股权投资,而是以借款形式缴付,其中涉及到外债管理等问题,因此《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也并不完全适用。

  外资又来了,但这回不再是人们口中的“狼”,在仍旧快速发展变化、独具特色的中国保险市场,或许,这次他们会从一个学生做起。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

投诉侵权

上一页: 辽宁省2009年度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下一页: 滴滴开卖保险 科技浪潮留给传统保险业的时间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