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网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
招标网APP 中招APP下载

微信扫码添加在线客服,描述您的问题。

二维码 关闭
交通天下开路先锋——写在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二〇二三)开幕之际

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开放的中国热情拥抱世界,盛邀八方宾朋。9月25日,中国北京,迎来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世界共识,顺应发展大势。以可持续的交通推动可持续的发展,推进全球可持续交通深化合作、高质量发展,各方期待本次高峰论坛续写基础设施联通、贸易投资畅通、文明交融沟通的新篇章。

世界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趋严峻,人类面临可持续发展复杂挑战,互联互通、公平普惠、科技创新、绿色转型、安全发展等成为人类共同发展议题,交通作为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发挥先锋引领作用。

2016年,首届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在土库曼斯坦召开,大会就交通可持续发展及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支持作用达成初步共识。

2021年,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在中国北京成功举办,取得丰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主旨讲话,宣布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为交通可持续发展凝聚全球智慧、贡献中国力量。

两年来,中国紧紧围绕大会达成的共识,积极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从共建“一带一路”到全球团结抗疫,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球交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3)相聚北京,展示发展成就、共享发展经验,共商交通可持续发展大计,将为未来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强基固本,公平普惠共享交通发展成果

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平衡。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身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生态保护等一系列独有发展难题。发展自身就是造福世界,这是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庄严承诺。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基础性、普惠性公共产品,在支撑发展、改善民生中发挥基础保障和先行引领作用,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积极推动,经过一代又一代接力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如今的中国,路网发达,交通畅达,动力十足。从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从戈壁大漠到锦绣江南,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

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超过4万公里,高速公路覆盖98%的20万以上人口城市,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2751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9554公里,全国颁证民用运输机场达254个,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网加快形成。

中国推动实现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这些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的重要论述,高度凝练地诠释了交通运输在支撑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13年10月31日,墨脱公路通车仪式在西藏林芝地区举行,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上最后一个未通公路的县正式通车;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云南省独龙江公路正式通车……作为发展“先行官”,交通运输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坚实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以空前力度调动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网络建设。

农村公路总里程从2011年年底的356.4万公里增加至2022年年底的453.14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危旧桥梁改造6.17万座,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29.3万公里;解决1040个乡镇、10.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难题,新增5万余个建制村通客车。

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全面覆盖神州大地,延伸到了每一个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并继续向更加偏远、更加分散的自然村推进。

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134个县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204个县跨入高铁时代;航空服务已覆盖83%的脱贫地区人口,脱贫地区机场每天至少有一个航班联通所在省省会的区域枢纽机场。

大别山区、云贵高原、秦巴山区、大兴安岭、雪域高原……曾经山高路远、闭塞落后的地区,如今经济民生因交通而焕发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努力,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中国脱贫事业为世界减贫作出突出贡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1年祝贺中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的致函中指出“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为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提供了激励。”

大道通达,山乡巨变。路通业兴,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发展红利。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快递服务营业网点达23.1万处,其中设在农村地区的达7.6万处;邮政农村投递路线达10.4万条,总里程达414.7万公里。澎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在城乡间快速流动。

新时期的中国交通,致力于推动共同发展。城乡联动、均衡布局、快速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夯实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为实现交通运输协调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交通网持续加密,有力支撑区域协调发展。2022年,三大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国比例超过40%,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压舱石。

纵横延伸的高铁网络,将中国西部广袤的“留白”地区纳入全国交通发展大局。截至2021年年底,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超6万公里。

在雅鲁藏布江沿岸,2016至2022年间,17个火车站拔地而起,车站平均海拔超3500米。2021年6月25日,拉萨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彻底结束了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将西藏带入“动车时代”。

两年多来,拉林铁路保持平稳运行,搭建起雪域高原新通道,藏区的松茸、藏香猪等地方特产和内地的建材、钾肥等生产生活物资双向奔赴,逐渐拉平藏区与内地之间的发展鸿沟。

目光转向东北。2016年,中蒙俄经济走廊在三国元首的批准下正式启动。三方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契机,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深化各领域合作的先导性工程。东北黑土地焕发新活力,铁路、公路、口岸、航空等领域合作力度不断加深,一个向北开放、联通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正在崛起。

互利共赢,共建绿色低碳美丽世界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起来的中国,更加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不久前闭幕的德国慕尼黑车展上,比亚迪、小鹏等50余家中国汽车品牌集中亮相。来自中国的先进电动化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占据展区“C”位,与国际众多先进汽车品牌共同引领交通装备绿色化风潮。

近年来,中国抓住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机遇,持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品牌影响力,向世界传递可持续发展声音。

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从2012年的1.3万辆快速提升到2021年的352万辆,自2015年起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

2022年,中国累计出口新能源汽车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在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中取得先发效应。

中国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产销大户,也是使用大户。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占全球保有量的一半左右;其中,新能源公交车达到50多万辆,占全国公交车总量的71.7%。

新能源汽车只是中国交通工具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铁路内燃机车占比由2012年的51%降低到2021年的36%;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升,2012年以来,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3000多万辆,拆解改造内河船舶4.71万艘……政策引领,科技支撑,企业创新,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成为神州大地的普遍自觉行动。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持续优化运输结构,是中国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

铁水联运、公铁联运、江海联运、江海铁联运等多式联运组织模式持续创新,成效显著。环渤海、长三角地区等17个主要港口煤炭集港全部改为铁路和水路。2022年,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量875万标箱,同比增长16%。

2020年4月,江苏苏州港太仓港区完成高压岸电连船供电;5月,南京港完成高压岸电连船供电。江水碧绿、空气清新……随着岸电应用普及,港口区域面貌一新。

运输装备的清洁绿色水平,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水平。2022年10月10日,全国首艘120标箱纯电动内河集装箱船“江远百合”号正式投入运营。“十三五”以来,中国积极推动绿色装备制造,引导LNG船舶、电动船舶新建或改造,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在港口、在城区,燃油味逐渐远去,天更蓝,云更白,空气更清新。

在青藏高原,绿色公路建设者创新提出草皮移植技术,实现了草皮巧搬家、施工无痕迹,降低对原有生态环境的影响。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在注重自身转型发展的同时,中国还通过国际合作将绿色发展理念传播到世界更多国家和地区。

文莱湾上,原始森林内,矗立着一座东南亚最长的跨海大桥——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为降低现场噪声,减少粉尘、泥浆等建筑垃圾对原始森林环境的影响,技术人员改变架桥方式,后方“造积木”,前方“搭积木”,只为那份绿。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强大的交通运输韧性,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作出突出贡献。

发展自身的同时造福世界。中国交通专注维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截至2021年年底,与100个国家签订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截至2019年年底,中外航空公司在中国每周运行6846个往返航班。

中国船东拥有的船队规模近2.5亿总吨,从总吨位上成为世界最大船东国。目前,海运承担了中国约95%的对外贸易运输量,在保障重点物资运输和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引领,持续激发交通运输发展动能

在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高大的岸桥和轨道吊在码头上运作,按照指令精准抓取集装箱,智能导引车按照算法规划的路线将集装箱运往目标位置。整个作业过程空无一人、井然有序。这个去年7月投入运行的全自动化码头,是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中国交通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积极应对世界发展变革。

2020年7月1日,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级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建成通车,首创1.5万吨巨型沉井精准定位施工技术,震惊桥梁界。

2023年5月28日,国产C919大型客机圆满完成首次商业飞行,中国民航运输市场首次拥有自主研发的喷气式干线飞机,大飞机事业迈入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新征程。

“大国装备”层出不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京津城际铁路、京张高铁实现世界最高时速350公里持续商业运营。盾构机等特种工程机械研发实现重大突破。大中型邮轮、极地航行船舶、新能源船舶等自主设计建造能力不断增强。自动化快递分拣技术快速发展。

“大国工程”惊艳世界。贵州花江峡谷大桥、坝陵河大桥等一批世界级桥梁,让天堑变通途。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寒铁路、高原铁路技术领先世界。今年5月全线动工建设的平陆运河,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标志性工程,将成为西南地区运距最短、最经济、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几代中国交通人坚持创新引领,交通运输管理能力、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日常出行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全国29个联网省份的487个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全部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真正实现了一网通行,“一脚油门踩到底”。

信息化技术逐渐融入交通运输全过程。2020年6月20日起,电子客票在全国普速铁路推广实施,覆盖1300多个普速铁路车站。2021年,高铁和城际铁路实现电子客票全覆盖,旅客出行体验进一步提升。

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有29家机场实现身份证一证通行,66家机场应用人脸识别技术,234家机场实现“无纸化”便捷出行。

中国交通走出国门,拥抱世界。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技术成为中国新的“形象代表”。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铁路在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落地生根,让世界更多地区共享到了中国交通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

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中国交通运输领域成为先行实践领域。中国高铁站车正逐步实现Wi-Fi信号全覆盖,创新推出网上订餐、无线充电、智能交互等服务。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交通新业态,“无纸化”登机、智慧停车等交通新服务,不仅让人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出行便利,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面向未来,智能高铁、自动驾驶、智慧港口……中国交通正加速推进与各类信息化技术实现奇妙融合,5G、大数据、物联网等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前沿信息技术在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的丰富实践,将为推动全球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崭新的创新经验。

交通天下,开放合作互联互通利惠全球

初秋的北京气爽景明,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承办的首期全球可持续交通人文交流高级研修项目正式开班,来自20个国家的26名交通运输领域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共话可持续交通发展新图景。本次论坛同步举办第十五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交通天下、创新引领成为更为亮眼的主题。

交通可持续发展是永恒课题,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共赢、普惠理念,积极推进与世界各国交通合作,结出累累硕果。

2013年,顺应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经过10年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欧班列、中老铁路、蒙内铁路、孟加拉帕德玛大桥、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成为近年来“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

数据显示,中国境内已铺画时速120公里的中欧班列运行线86条,联通中国境内112个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0个城市,以及沿线11个亚洲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城市。

从2016年至2021年,中欧班列年运输货值由80亿美元提升至749亿美元,在中欧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从约1%提高到8%左右。

小河有水大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截至2021年12月,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合作平台,中国与19个国家签署了22项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与6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70个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与22个国家签署邮政合作文件,实现中欧班列出口运邮常态化运作。

中国交通合作的身影遍布全球。2022年3月,由中企参与建设的匈塞铁路贝诺段正式通车,列车最高运行时速由原来的40公里提升至200公里。同年7月,中国路桥牵头承建的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也正式通车。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强特地考察了中印尼合作项目雅万高铁。这是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将推动中印尼命运共同体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非洲,2016年建成通车尼日利亚阿卡铁路、2018年亚吉铁路投入商业运营……随着“一带一路”共建项目不断深耕、收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在继续播种。

“一带一路”大批交通项目建设与经贸发展之间已经形成良性反馈和互动。

2022年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物流需求增长明显,中老铁路成为最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之一,运输货物由开通初期的10多种扩展至目前的2000余种,覆盖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黄金线路”成色越来越足。

截至今年8月3日,中老铁路全线累计发送旅客超1900万人次、货物2300多万吨,成为联通内外、辐射周边、双向互济、安全高效的国际黄金大通道。

目前在中老铁路货物装卸、物流、安保、保洁等部门共有老挝籍员工超3500人,加之带动发展的物流、城市交通、商贸、旅游等行业,中老铁路为老挝间接增加就业岗位10万余个。

西部陆海新通道更是将“一带”与“一路”连接起来,通过中国西部地区形成完整闭环。东南亚国家的服装、电子等产品,可经西部陆海新通道由重庆通过中欧班列运抵欧洲市场;德国汽车、西班牙红酒等货物,顺势搭上中欧班列进入中国市场,并进一步通达东南亚市场。

6年来,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迅速增长,中国—东盟贸易增长强劲。2022年,中国—东盟贸易总额达到历史高峰975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

普惠性和开放性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把中国广袤内陆腹地和东盟、南亚、欧洲有效连接,产生极大的贸易磁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空中丝绸之路”也越飞越宽阔。截至2022年11月,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通航点增至14个,航线覆盖中国几乎所有省份的重要城市和欧美亚三大洲的24个国家、100多个城市。一头连着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连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相隔万里,一线相连。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初秋的中国,到处澎湃着强大的发展动能。

如今,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3)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汇聚中国。中国与世界将紧密互动、深度融合,让合作共赢之路越走越宽广、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

投诉侵权

上一页: 2023年社旗县卫健委及所属单位部门预算

下一页: 中共交通运输部党组召开会议 传达学习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精神 听取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党组工作汇报 李小鹏主持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