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网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
招标网APP 中招APP下载

微信扫码添加在线客服,描述您的问题。

二维码 关闭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刊发中冶集团理论宣传文章《坚持高技术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日前,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3年第4期刊发中冶集团理论宣传文章《坚持高技术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擘画了发展目标。中冶集团步步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一招不落贯彻落实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以世界一流的使命担当、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问题导向的工作思维、精益求精的品质坚守、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锚定“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坚定不移走高技术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资产质量持续优化,创新动能更加彰显,抗风险能力稳步增强,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奠定雄厚的科技支撑。

  

        全文如下:

坚持高技术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擘画了发展目标。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冶集团)是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近年来凭借钢铁冶金领域积累的专业技术优势,在矿山工程与运营服务、核心装备与钢结构、房屋建筑及城市更新、交通市政工程、生态环保与文旅工程、新能源与矿产资源开发、绿色健康智慧地产领域成功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冶集团步步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一招不落贯彻落实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锚定“一创两最五强”奋斗目标,坚定不移走高技术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资产质量持续优化,创新动能更加彰显,抗风险能力稳步增强,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奠定雄厚的科技支撑。

  一、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成效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作为“世界一流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先锋队、新兴产业领跑者排头兵”,中冶集团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赖以生存、赢得战略主动的法宝,以创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牵引,以打造具有超强核心竞争力的冶金建设运营最佳整体方案提供者,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基本建设最可信赖的总承包服务商为目标,努力打造价值创造力强、市场竞争力强、创新驱动力强、资源配置力强、文化软实力强的世界一流投资建设集团。

  (一)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克系列“卡脖子”难题

  以攻克冶金建设领域181项核心技术和实现完全自主为方向,形成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大交流机制,迅速占领技术高地。为突破万能轧机这一核心装备长期被国外垄断封锁局面,中冶集团历经十年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出可生产高铁重轨的万能轧机,并在产品断面尺寸精度、全长尺寸均匀性、表面质量及平直度等关键技术指标方面实现了对国外的超越,有效解决了中国高速铁路建设重型轨道钢生产制造“卡脖子”问题,推动了核心装备自立自强,为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快速发展、高铁用轨生产装备技术“走出去”提供强力支撑。

  (二)聚焦重大科研平台,原创技术策源地基础更加夯实

  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攻坚克难,充分发挥重大科研创新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目前拥有钢铁工业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硅基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28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科技平台数量、国际标准化工作整体水平靠前。作为国家级研究中心,硅基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陶瓷及光通信产业发展所需硅基材料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解决制约我国硅基材料研发的重大瓶颈技术问题,为实现硅基材料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提供坚实技术保障。

  (三)聚焦标准专利布局,国际地位与话语权稳定提升

  系统分析产业技术生命周期和专利集中度,绘制专利技术发展路线图和技术功效矩阵,形成组合式专利布局。截至2022年底,累计有效专利超过47000件,专利申请数、授权数和有效专利数均保持稳定增长,成为唯一一家连续三年荣获中国专利金奖的企业。凭借全产业链专利布局,中冶集团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累计编制各类标准1000余项,其中国际标准63项、国家标准602项,是唯一一家拥有2个国家级标准创新基地的央企。国际国内标准的制定极大提升了集团在行业乃至国际上的话语权,承担了台塑越南河静钢铁、马来关丹钢铁、印尼德信钢铁等全球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大中型钢铁绿地项目,打造了斯里兰卡科伦坡高速公路、柬埔寨金边新国际机场、科威特萨巴赫萨利姆大学城等一系列海外标志性基本建设工程。

  (四)聚焦系统集成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韧性持续增强

  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之以恒做精做强做优咨询、勘察、规划、设计、建设、装备、运营全过程每个环节的“看家本领”,不断提升工程总承包能力和产业链价值整合融合能力,把创新真正落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努力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不断以高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以冶金建设主业为例,目前焦化、烧结、原料场、炼铁等工序多项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成功打破国外公司垄断,炼钢、连铸、热轧、冷轧等工序多项大型装备取得重大突破,绿色节能环保、智能管控等多项先进技术实现“国内首创”“世界首创”。

  (五)聚焦创新生态优化,专精特新孵化能力逐步凸显

  牢固树立创新生态观,持续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了体系化培育科技类企业的良好生态。培育孵化出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8家省部级专精特新企业,均居于价值链上游,已成为整个集团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旗下中冶赛迪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在智能化、绿色低碳、城市建设等领域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标志着集团的创新生态已具备培养世界一流科技企业的能力。

  二、全面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的探索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中冶集团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集团全局工作的“牛鼻子”,坚持世界一流的使命担当、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问题导向的工作思维、精益求精的品质坚守、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强战略定力、更实工作举措,切实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技术。

  (一)坚持世界一流的使命担当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四个一流”发力,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在打造一流质量方面,坚持“加速科技赋能、提升技术引领、夯实质量管理”理念,将科技创新贯穿到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各环节,着力推动技术质量管理提质增效。在争创一流业绩方面,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营收增长动力源,不断巩固冶金建设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拓展基本建设与新兴业务增量发展空间,持续提升企业营业收入、新签合同、利润总额等经营指标。在锻造一流项目方面,以重大关键技术为突破口,推动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使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推动项目建设的“最大增量”。在培养一流团队方面,积极搭建创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不断完善“大国工匠”培养体系,加快锻造高素质创新队伍,积极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

  (二)坚持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

  深刻认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大局的突出地位,超前部署“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的系统性科技战略,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设备。在锻长板方面,充分利用70多年的技术积淀,把冶金等工业领域形成的“水电气”集成技术优势延展至民用市政领域,争当这一领域的突破者、创新者、引领者。自主研发赛道主体结构的喷射混凝土材料、雪车雪橇赛道施工方法、双曲面赛道混凝土面的平整度检测及控制方法等88项发明及实用信息专利技术,成功应用到北京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建设中,取得在零经验下建设大型冰雪运动场馆的重大突破。在补短板方面,针对国外关键技术和装备的长期垄断,从行业长远科学发展角度出发,奋勉攻关、逐个破解。统筹设计河钢宣钢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率先完成氢冶金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体工厂,有效推动传统钢铁生产用能向低碳无碳的“氢冶金”转型,使炼铁碳排放降低70%以上。在发挥链主作用方面,秉承互利互惠互赢理念,积极打造产学研用科研创新联合体,充分联合相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力量“揭榜攻关”,实现协同创新、成果共享、风险共担。

  (三)坚持问题导向的工作思维

  始终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全力攻坚冶金建设、基本建设、新兴业务等领域,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智能化方面,构建“五位一体”智能生态体系,深入开展大数据智能化创新研究,开发出国内首个基于自主芯片架构的数字基础设施平台、首个全流程实战应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世界首座钢铁一体化智慧管控中心等智能制造标杆项目。在绿色化方面,加大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研发力度,推出覆盖工业节能、固废、危废处置、高效能源、超低排放、高难废水处理等全生命周期的一系列核心产品,助力实现产品和设备的国产化。在低碳化方面,打造集“制造流程、能源结构、节能技术、智能管控、行业协同”五位一体的全流程低碳技术体系,实现低碳冶金的制造流程优化、能源结构优化、节能技术优化三大突破。在高效化方面,统筹推动钢铁生产总体设计优化与系统高效协同、单元工艺升级、资源全面利用、产线高效生产等四大领域的科技创新,有力推动钢铁工业生产平稳高效运行。

  (四)坚持精益求精的品质坚守

  坚决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方针,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贯穿于创新链与管理链深度融合全过程,以科技创新促进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升,不断积蓄原创性科技竞争优势,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55项,连续多年名列冶金及建筑类央企第一;不断完善工程项目科技创新体系,在施工中创造和运用先进施工技术和方法,获得中国土木工程领域最高奖项詹天佑奖24项;不断以技术攻关解决工程项目疑难问题,以质量管理全面提高工程质量,获得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135项;不断用全面、系统、科学、经济的工程质量管理理念和有效管理方式,组织并督促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企业确保工程质量,获得工程建设领域跨行业跨专业国家级质量奖国家优质工程奖288项。

  (五)坚持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

  中冶集团广大科技人员牢固树立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信念和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迎难而上、敢想敢做、善作善成,在关键时刻充分彰显央企“顶梁柱”“压舱石”的本色与担当。面对抗疫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资源有限等困难,充分发挥全面的科技建造实力、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完成国内首个新一代医用模块化隔离单元产品样箱试制,编制首个应急医用隔离单元的国家标准。遵循“战时集成高效建造、战后广泛周转使用”的产品化方向,进一步加大对模块化、标准化、装配式建造、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等前沿技术的研发,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完成各项防疫建设任务,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表彰。

  三、以科技创新推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中冶集团始终肩负央企责任担当,着力在党建引领保障、创新方向聚焦、创新能力跃升、创新活力激发上下功夫,不断推动企业在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一)以“党建引领”保障创新成效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党的领导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把科技工作中的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结合科技创新工作特点,修订完善企业各项议事、决策制度,在科技项目立项、审批和科技成果认定等工作中,坚持集体决策制度,保障科技管理规范高效。通过目标管理促融合,将技术创新目标与党组织建设目标、党员岗位责任制目标同步设计、同步下达、同步公开承诺、同步检查督促、同步考核兑现,使党建工作的“软实力”真正变成科技创新的“硬支撑”。

  (二)以“四个面向”确定创新方向

  紧跟“四个面向”要求,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产业发展对冶金建设、基本建设与新兴业务提出的时代命题,着眼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参与科技创新竞争、挑战科技创新风险、加快引进国际人才、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探寻增长新动能。着眼经济主战场,坚持实战化导向,研发出一批、产品化一批、产业化一批,在市场中接受检验、创造效益。着眼国家重大需求,自觉在国家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中找准定位和谋划发展,主动服务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打造城市综合体、交通市政、主题公园、综合管廊、生态环保等重大工程。着眼人民生命健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标准到科研到产业引导,推动健康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

  (三)以“四链融合”推动创新跃升

  牢牢把握“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发展走向,调动企业、高校院所、智库、金融、人才等各方面力量抱团发展、链式竞争、生态协同,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合作、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强化创新链的动力作用,将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所等创新主体有机结合,构建起从理论研究、实验室研究、中试基地、核心产品制造、设计应用到工业应用的完整创新生态链。拓展产业链的载体作用,发挥各方优势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链,以集群性成果推动产业整体性升级,不断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完善资金链的给养作用,为集团内外创新链产业链上的各类主体提供精准有效的资金支持,把有限的资金资源配置到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塑人才链的支撑作用,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发布《首席专家及专业技术领域首席专家管理办法》等制度,把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研人才队伍对接到创新链产业链各环节中,有效解决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

  (四)以“四项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以推进创造型引领性改革为牵引,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科研人员构建起良好的创新生态。在研发保障方面,切实提高研发投入力度和强度,规范研发费用会计核算,增强专利技术的资本化积累。在中长期激励机制方面,主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处置和收益分配的具体措施和实现路径,以合理高效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多层次、全方位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在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统筹围绕系统化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实际问题解决等设立考核评价指标,最大化实现科研方向的引导、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容错纠错机制方面,制定科技创新容错清单、运行规程,容许创新者创新失败,消除创新者后顾之忧,让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创新工作。

投诉侵权

上一页: 孙洪水与朝阳市委书记单义、市长谢卫东会谈

下一页: 陈建光出席中冶集团青干班学员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