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网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
招标网APP 中招APP下载

微信扫码添加在线客服,描述您的问题。

二维码 关闭
巨龙腾飞——深中通道开通运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迈上新台阶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映射出当时广东人民,尤其是深圳人民“与时间赛跑”的那股拼劲儿。

跨越四十五载,这句话在今天的深圳,变得更加具象化。

2024年6月30日,国家重大工程、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工程——深中通道正式开通运营。至此,深圳至中山路程将缩短至30分钟内。

俯瞰南粤,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犹如一条条巨龙,腾跃之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图景。

7年时间,伶仃洋里“造游龙”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中国人的坚定,更是浪漫。

深中通道的建设故事镌刻于桥、岛、隧、水下枢纽之上。该项目是当前世界上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全程7年,凝聚着超过1.5万名建设者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勇气、魄力和智慧。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中国人的坚毅,更是执着。

2018年,深中通道项目建设团队到国外调研学习:现场不允许中国团队靠近,也不能拍照。“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讨不来、要不来的!”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金文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6年前的场景依然记忆深刻。

6年前外国人不让靠近看,今天中国人造出了更好的!

世界跨径最大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高抗风等级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大体量海中锚碇,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世界上最长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世界首例水下高速公路枢纽互通-机场互通立交……

10项世界之最!深中通道是中国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的示范工程,是助推我国实现交通强国的重大标杆工程,更是新时代的国家名片。

作为深中通道工程的“第一子”,2016年12月28日,西人工岛开工,正式拉开建设序幕。大海茫茫,由于西人工岛处于采砂区内,地层复杂,选择何种建岛方式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建设团队经过科学谋划,研发钢圆筒基础预处理核心技术,降低硬质土地层强度,加上自主研发的12锤联动锤组同频振沉,成功将巨型钢圆筒精准牢固地打入海底岩层中。用4个半月的时间,筑起了一座相当于19个足球场大小的人工岛,向世界展现“中国速度”,刷新快速成岛的世界纪录。

建成的西人工岛,宛如伶仃洋上的纽带,一端牵着深中大桥,一端系着深中隧道。

西人工岛向西,深中通道进入了主跨长度1666米、通航净高76.5米的深中大桥部分。

由于深中大桥正处珠江口开阔水域、强台风频发区,桥梁的抗风问题十分突出。国外著名桥梁公司断定:整体钢箱梁悬索桥方案无法满足抗风安全要求。

历时3年,在深中通道建设团队组织下,多家单位联合攻关,研发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攻克了台风频发区超大跨整体钢箱梁悬索桥灾变控制技术难题,使得深中大桥足以抵御17级台风,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西人工岛向东,深中通道开始了全长6845米的海底隧道部分。

根据工程设计,深中隧道要在30多米深的海底安置32个重约8万吨的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实现海底双向八车道通行。而要将这32个“大家伙”沉入海底,完成毫米级对接,挑战前所未有。

2018年4月海底隧道沉管钢壳试验段开工,2023年6月深中通道迎来了E23管节及最终接头沉放对接的关键时刻,海底隧道顺利推出,贯通测量结果表明:实现了与东侧E24管节精准对接。

2023年11月28日,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实现贯通,意味着深中通道的主线正式贯通;2024年6月16日,深中通道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正式通过交工验收,工程质量通过“大考”。

深中通道在伶仃洋上穿越着、跨越着。作为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交通主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成功连接珠江东西两岸,承载着无限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

30分钟,珠江口两岸“迎新机”

深圳与中山“牵手成功”,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从通车到融合,“半小时生活交通圈”推动深中合作发展迈向纵深,开启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新进程。

“深中通道+”焕发活力,配套设施加速建设。

深中通道连接深圳机场、广深沿江高速二期、中开高速,并通过万顷沙支线与广州南沙相连,以“合作共赢”的力量实现了深圳、中山、广州三地跨市交通的简化。

为迎接深中通道通车的利好,三地交通便民项目同步“安排”。深圳、中山跨市公交已设置中山博览中心-深圳前海梦工厂北区、中山国际人才港-深圳前海梦工厂北区2条线路;广州南沙区政府目前也已初步确定南沙—深圳前海、南沙—深圳宝安机场跨市公交线路,将争取跨市公交尽快落地;深圳机场航站楼已开辟深中机场快线专属候车区,深中机场快线每日车次高达72班,同时将在中山启用深中航空港。

“大桥经济”协同发展,金融科技加速流通。

从经济体量上看,深圳、广州的GDP排名全省前二;中山、江门虽体量不大,但具备产业基础扎实、土地开发空间广阔等方面的优势。深中通道恰恰成为珠江两岸城市的“平衡器”,带动金融、科技等要素的流动,推动循环畅通大湾区的构建。

珠江口两岸城市牢牢“握住”深中通道通车机遇。中山消费月于2024年6月21日正式启动,借助中山美食文化、历史底蕴等资源优势,从餐饮、零售、住宿、旅游等多领域促进深中两地消费;江门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依托特色产业园,推进产业加速聚集;深圳前海位列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榜首,致力建设世界一流营商环境。

“双城生活”成为现实,宜居宜业共汇人才。

深中通道缩短了珠江口东西岸的交通距离,使得西岸的中山、江门成为深圳居民通勤的可行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深奋斗,但寻求更经济优质居住条件的年轻群体来说。

“深中通办”也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运营逐步“提速”。2023年初,深中两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设立“深中办事专窗”等20多项业务,中山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实现40多项社保事项深中通办;6月21日,深圳市、中山市两地签署《推动深圳市中山市住房公积金融合发展合作协议》,标志着深中住房公积金实现互认互通、一体化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为“深中候鸟”的两地安居梦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展望2035年,大湾区交通发展“立潮头”

珠江奔流,春潮涌动。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印发实施,《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划。

时隔5年,2035年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脉络逐渐勾勒,并愈发清晰。

纵览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的建设经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推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也正以跨海大桥和跨海通道为重要载体,不断为“湾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基础性动力。

珠江口自北向南已经有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5条跨江、跨海通道;此外,珠江口在建和规划的通道有狮子洋通道、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澳门轻轨横琴线,以及规划中的深珠通道和莲花山过江通道。

若上述通道全部通车运营,珠江口东西两岸交通发展将更上一个台阶,更加有力推动广东构建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推动大湾区向协同化、一体化发展,进而形成具有高附加值、高增长值的湾区经济发展模式,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提供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

飞越湾区,展翅翱翔。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珠三角九市完成旅客吞吐量13105.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46.9%。飞越湾区,一个世界级机场群正加速形成。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共拥有7座运输机场,包括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澳门国际机场、珠海金湾国际机场、佛山沙堤机场以及惠州平潭机场等。

香港国际机场2024年三跑道完工,届时年旅客吞吐量将达1.2亿人次;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计划于2025年三期改扩建工程完工,年吞吐量将达1.4亿人次;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将于2026年完成三跑道、T1、T2航站区改扩建工程。

“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项目将于今年开工建设。建成后,广州也将继北京、上海、成都之后,进入“双机场”运营模式。

伶仃洋上,海天一色。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截至目前,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进入第六个年头。2023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过1630万人次,出入境车辆超过326万辆次,分别为2019年的1.29倍和3.8倍。

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这座55km大桥,使三地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三地人民出行更加便捷,港澳同胞将进一步共享国家发展机遇。

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统计显示,自去年7月1日“港车北上”政策落地实施以来,已有超过6万辆香港单牌私家车完成申请,经港珠澳大桥出行。“港车北上”实施至今,港珠澳大桥使用量屡创新高,今年5月,双向车流量日均约12000车次,比去年同期上升约120%,其中“港车北上”占每日大桥车流量约36%。

自2023年12月15日正式向广大公众开放以来,仅半年时间,已吸引游客14.9万人次,平均每日接待游客800多人次,高峰期日均1200人次。

畅游湾区,即刻出发。

“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2024年5月26日,广佛南环、佛莞城际开通运营,与已开通的佛肇城际、莞惠城际相连,“大湾区地铁”实现“四线”贯通。这条城际铁路别具一格:采用“站站停+大站快车”运营模式,平均行车间隔为26分钟,满足着不同旅客的出行需求。

更为便捷的是,乘客可选择“12306”和“城际铁路公交化多元支付”两种方式进行购票。无论是适应高铁购票方式,还是习惯地铁刷码乘车方式,乘客都能实现自由、灵活地进站乘坐“大湾区地铁”。

一条全长258公里、设计速度200公里/小时、总车站数达39站、横跨5座城市、的交通动脉跳动在湾区版图之上,便利了广州、佛山、肇庆、东莞、惠州等5个城市居民的区域交通,促进了产业、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对加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通勤圈”具有重要意义。

复兴速度,共融湾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广东行政区划之多,土地面积近1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拥有21个地级市。2023年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座城市迈入GDP“万亿之城”,同时,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

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快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区域互联互通,带动和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珠三角的产业有序转移。

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通车,从惠州到深圳半小时可达。至此,广东实现“市市通高铁”。2023年12月26日,广州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亚洲最大的火车站综合枢纽之一的广州白云站开通运营。同日,汕汕高铁正式开通,这让广东成为全国首个高铁里程迈过3000公里的省份。

“市市通高铁”后,广东的又一个目标是“市市通时速350公里高铁”。

如今,广汕高铁全程最快70分钟,汕汕高铁全程最快也仅需38分钟。不久的将来,梅龙、广湛高铁将陆续投入运营,届时,大湾区城市群将同粤东粤西粤北共向发力,奏响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交响曲”。

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使《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提出的“‘12312’交通圈”构想变为现实——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内部实现1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形成2小时交通圈,打造出一个综合立体、能力充分、高效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

“勇立潮头”,是粤港澳大湾区与生俱来的基因。《纲要》发布五周年,湾区内联外通网络加速完善,交通方面亮眼的“成绩单”的背后,是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地研究、施工和精益求精的创新、突破。

走在前列,新征程上续写“春天的故事”。

“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深中通道,肩负三重重任,圆满实现了“建世界一流可持续跨海通道,创大湾区百年门户工程”这一愿景,助力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在珠江口的自由流通,逐渐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回望700多年前,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曾在此写下“零丁洋里叹零丁”的诗句,哀叹面对广阔大海的孤独与无奈。

今夜,伶仃洋上,桥路相通、桥隧相连。深中通道大桥灯光与车流灯光一同闪烁,彰显着改革开放四十余载的奋斗篇章,照亮着粤港澳大湾区共生共荣的美好蓝图。

越织越密的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正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春天的故事”将继续书写在这片奋进的沃土上。

投诉侵权

上一页: 生态环境部一周要闻(6.23—6.29)

下一页: 一步一个脚印向科技强国奋力迈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行业热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