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网服务号 微信公众平台
招标网APP 中招APP下载

微信扫码添加在线客服,描述您的问题。

二维码 关闭
疫情不会根本改变信贷投放规模2020银行盈利有望平稳增长

  通常,受“早投放、早收益”等影响,每年1月份都是全年信贷投放的最高峰值。那么,今年1月份情况如何、疫情是否会改变银行信贷投放规模?是否会拖累银行业盈利水平?银行业未来的路如何走?

  “在全面评估疫情对金融市场、信贷规模、净息差、盈利能力、不良率的冲击后,我们认为,疫情对金融业的影响总体上有限。”2月24日,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博士后李义举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时,对上述市场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冲击,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相关部门提前谋划、敏捷行动、果断出击,截至目前已出台30多项相关政策,有利地保障了防疫重点地区、行业及企业的金融需求,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和促进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未来,对银行而言,李佩珈、李义举认为,应辩证看待疫情影响,在发挥金融稳定器作用的同时,着眼长远,优化和调整银行信贷结构。

  疫情不会根本改变信贷投放规模

  “今年1月份,尽管有春节来临较早因素,但考虑到信贷审批往往早于信贷的实际投放时间,因而1月新增信贷受疫情冲击较小,整体仍在较高水平。”李佩珈分析,2月份受疫情影响,信贷需求将有所减弱,新增信贷量将比往年进一步减少,一季度整体信贷投放量将少于去年同期。

  不过,尽管疫情突发,经济活动被按下“暂停键”,但业内专家认为,未来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恢复,企业信贷需求也随之恢复,预计2020年信贷需求将呈现“前低后高、逐步企稳”的运行态势。

  “从全年看,考虑到今年稳增长压力加大,政策层面可能会出台更多扶持措施,未来一段时间信贷规模有望迎来反弹性增长,全年新增信贷规模或将与2019年基本持平。”李佩珈、李义举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信贷需求将“有降有升”,信贷投放则“前稳后高” 。

  虽然目前企业普遍延期开工,部分已复工的企业受返工人员数量少、原材料及物流不畅等影响,其生产经营规模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但同时,疫情之下,也爆发出一些新的商业需求,催生了传统商业的迭代升级。总的来看,未来一段时间,信贷需求将呈现阶段性、局部性变化。

  一方面,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将有所减少。而另一方面,基建作为逆周期调控的重要工具,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后,未来将加快发展推进,相应地,信贷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将明显增大,呈现出前低后高的态势。

  数据显示,2月11日,财政部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480亿元,加上此前提前下达的部分,目前已提前下达2020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8480亿元。“在下发额度及速度均预期增加的情况下,地方基建项目将有更充足的资金推动,预计2020年基建投资增速将高于2019年的3.7%。”李佩珈说。

  与此同时,卫生医疗等疫情防疫相关的行业等领域信贷需求逆势增长。而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由于受疫情冲击较小,信贷需求将保持稳定。以计算机与通信产品制造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等,有望成为2020年银行中长期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传统消费信贷增长放缓,但新消费信贷需求将会上升。受限制出行等影响,预计餐饮、酒店、旅游、购房、可选消费等传统消费暂时受阻,但在线电商、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消费新业态蓬勃兴起,将部分对冲消费下降的压力。

  盈利平稳增长 不良温和可控

  那么,对商业银行而言,疫情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何看待银行业经营面临的挑战?

  对此,李佩珈、李义举分析,疫情影响下,银行卡手续费、投资银行业务和资金托管费用等中间收入增长放缓,成为拉低业务收入最主要的原因;此外,资产、负债端利率“一降、一稳”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和盈利能力承压。不过,考虑到银行可能通过超额拨备来平滑盈利波动,总体来看,2020年银行盈利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从资产质量看,疫情的影响将呈现差异化。“从主体维度看,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不良资产上升压力更大;从行业维度看,疫情对商业贸易、房地产等行业的冲击较大。”不过,李佩珈、李义举称,考虑到政府和银行正在通过调整还款期限、加大财政贴息等方式帮助困难企业,这将有助于企业渡过难关,化解企业现金流暂时中断的风险,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上升的可能性不大。

  “尽管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面临上升压力,但幅度温和可控。”李佩珈分析,目前,普惠小微仅占全部信贷规模约为20%左右。2019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1.59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153.11万亿元)的比重为10%。即使增加一些不良贷款,对不良资产总额也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受疫情负面影响较大的行业,如批发零售、旅游服务-含餐饮、交通运输等,占银行行业贷款总量约2.2%,其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较小。此外,当前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在187%以上,也有充足的资源来应对不良的上升。

  应着眼长远 优化调整信贷结构

  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业内专家一致认为,银行业应在发挥金融稳定器作用,加大逆周期支持的同时,着眼长远,积极优化和调整银行信贷结构。

  银行业应辩证看待疫情,把握结构性机遇,加大生物医疗、基础设施,以及新经济领域的信贷支持。疫情催化了线上零售、线上教育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加速发展。长远看,新经济的发展也符合中国经济动能转换的大趋势,需要商业银行加大研究、及早介入,发现并培养优质客户。此外,应将疫情看作加快银行数字化转型变革的“催化剂”,充分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加大银行数字化转型步伐。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银行业加大对普惠、小微等领域的定向支持力度,李佩珈、李义举认为,应通过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首先,把握短期和长期的平衡,对经营前景良好,但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疫情对与实体经济的冲击是暂时的。银行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采取降低贷款利率,延期还款、优惠续贷等方式支持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小企业,以短期支持换取长期稳定的利润。

  其次,加大保险资金运用,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通过保险、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产品为疫情防治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积极认购湖北省政府用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地方政府债券。

  同时,设立疫情防控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医药行业以及与防疫相关的信息技术、制造业、物流运输等行业。为相关企业提供债券发行等业务支持,助力企业增强资本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此外,加大信用风险甄别和评估,防止恶意逃废债。及时做好信用卡等零售客户进行摸底,合理延长还款期限,避免其影响整体资产质量;打造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的链条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防范多头授信和反欺诈的能力,防止个别企业和个人借疫情之机恶意逃废债。

投诉侵权

上一页: 辽宁省2009年度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下一页: 上海“长三角航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在中海博开幕(图)